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
引用本文:洪文瑶,刘宇清,王健红,张文清,廖正俭,郑诗豪,黄绳跃.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16(5).
作者姓名:洪文瑶  刘宇清  王健红  张文清  廖正俭  郑诗豪  黄绳跃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福州,350001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引导性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外合作项目;福建省医科大学启航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摘    要:目的探讨一种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选择拟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患者31例。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制作颅骨三维虚拟模型,以二腹肌沟及其颅骨表面延长线为y轴,二腹肌沟顶点为原点O,构建直角坐标体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角(transverse 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的坐标值,指导术中横窦、乙状窦定位和骨瓣成形。最后,分析TSSJ在坐标系中的分布,总结其定位误差值及损伤发生率。结果在虚拟模型坐标系中,右侧16例患者(88. 9%) TSSJ分布于右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6. 24±4. 14,17. 28±4. 64),左侧11例患者(84. 6%)位于左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4. 1±5. 41,20. 69±6. 13)。所有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TSSJ,其定位误差值为(0. 2~0. 5) cm,平均为(0. 37±0. 11) cm。形成骨瓣过程中,2例患者(6. 5%)出现横窦、乙状窦损伤,术后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通过寻找有效解剖标志,构建直角坐标系,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确定TSSJ的坐标,这种简易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术中静脉窦准确定位,减少骨瓣缺损,操作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 键 词:横窦-乙状窦交角  定位  直角坐标系  三维虚拟模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