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糖尿病性肾损害发病机制的病理学证据
引用本文:于琳华,任淑婷,李恒力,国荣,赵文宝,冯学亮.糖尿病性肾损害发病机制的病理学证据[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74-2275.
作者姓名:于琳华  任淑婷  李恒力  国荣  赵文宝  冯学亮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陕西省西安市710061 [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陕西省西安市710061,陕西省西安市710061 [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61,陕西省西安市710061
摘    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对比非糖尿病性肾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病变特点,为进一步探索NDRD的发病机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对43例糖尿病患者的肾穿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形态学、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查。先分别由肾内科和病理科高级职称医生背对背诊断,最后结合临床统一诊断。结果:43例糖尿病肾穿组织NDRD占65.1%(28/43)。与DN比较,NDRD病变有以下特点:①显示多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组织类型,其中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最多、占32.14%(9/28),其次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17.86%(5/28)。②透射电镜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s,GBM)不均匀性增厚,这与DN肾小球基底膜均匀性增厚明显不同。③免疫荧光检查发现71.43%,(20/28)NDRD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两种以上呈颗粒或团块状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较高的NDRD发生率,其病理变化、免疫病理和超微结构均与DN有显著不同,提示NDRD与DN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机制、临床早期诊断和介入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提供病理学依据。

关 键 词:糖尿病性肾损害  发病机制  病理学  超微结构  诊断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