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江苏省2005-202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合并HBV感染及生存分析
引用本文:邱涛,丁萍,张之,翟祥军.江苏省2005-202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合并HBV感染及生存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2):220-224.
作者姓名:邱涛  丁萍  张之  翟祥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与艾滋病防制所,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715-00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强业工程青年人才项目(JKRC2016019)
摘    要:目的 分析2005-2020年江苏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合并HBV感染和生存情况,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江苏省2005-2020年HIV/AIDS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基线和随访数据库,随访观察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法比较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省2005-2020年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HIV/AIDS共33 322例,总体HBsAg检测率为57.3%(19 098/33 322)。在进行HBsAg检测的HIV/AIDS中,男女性别比为7.1∶1(16 745∶2 353),年龄(39.4±14.0)岁,已婚/同居占49.5%(9 446/19 098)。同性性传播占57.8%(11 048/19 098),异性性传播占36.6%(6 990/19 098)。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的MQ1Q3)为297(166,445)个/μl。HIV/AIDS的HBsAg阳性率为8.2%(1 566/19 098,95%CI:7.8%~8.6%)。在随访观察截止期内共1 062例HIV/AIDS死亡。经log rank检验,是否合并HBV感染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7,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组年份、年龄、婚姻状况、HIV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前基线CD4计数和是否合并HBV感染是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相比于2015年及以前入组者、年龄≥45岁和未婚者,2016-2020年入组治疗者、<45岁组和已婚/同居者的死亡风险较低;相比于基线CD4计数≥201个/μl组、其他感染途径和单纯HIV感染者,基线CD4计数≤200个/μl组、注射吸毒途径和合并HBV感染者的死亡风险较高。结论 江苏省需要在HIV/AIDS抗病毒治疗工作中加强合并HBV感染的检测、管理和精准治疗,加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单纯HIV感染者的保护,减少HIV/AIDS死亡风险。

关 键 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病毒治疗  合并感染  病死率
收稿时间:2023/8/11 0:00:00

Survival analysis on HIV/AIDS cases newly receiv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ho co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5-2020
Qiu Tao,Ding Ping,Zhang Zhi,Zhai Xiangjun.Survival analysis on HIV/AIDS cases newly receiv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ho co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5-2020[J].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4,45(2):220-224.
Authors:Qiu Tao  Ding Ping  Zhang Zhi  Zhai Xiangjun
Institution:Department of HIV/ST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Jiangsu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Keywords:HIV/AIDS  HBV  HBsA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oinfection  Mortality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