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姓名:邢鹏飞  沈红健  李子付  张磊  张洪剑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摘    要: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局部脑组织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出血转化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且术中行平板CT检查的患者244例(后循环病变64例),其中桥接治疗85例。根据平板CT结果是否存在局部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71例)和非高密度征组(17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资料[桥接治疗、闭塞部位、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 2b~3级、术后90 d预后良好、出血转化、病死率]的组间差异。对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高密度征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非高密度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23)分比17(10,22)分,Z=5. 454,P=0. 028],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高密度征组颈内动脉末端T形或L形、大脑中动脉M1段的闭塞比例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6. 6%(26/71)比22. 5%(39/173),50. 7%(36/71)比35. 3%(61/173)],椎-基底动脉的闭塞比例低于非高密度征组[5. 6%(4/71)比31. 2%(54/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率低于非高密度征组[39. 4%(28/71)比61. 3%(106/173)],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3. 8%(24/71)比11. 0%(19/173),16. 9%(12/71)比6. 9%(12/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高密度征发生率为29. 1%(71/244),高密度征病灶可见于1个或多个部位(共计87个),常见部位分别为尾状核头40. 2%(35个)、外囊23. 0%(20个)、内囊11. 5%(10个)、皮质及皮质下白质17. 2%(15个)、脑干2. 3%(2个)及距状沟5. 7%(5个),尾状核头和外囊的出血转化率分别为25. 7%(9/35)、40. 0%(8/20),内囊、皮质及皮质下、距状沟及脑干发生出血转化占比分别为3/10、2/15、5/5和1/2。(4)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 8%(24/71),发生出血转化者中,术前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未发生出血转化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 5%(21/24)比61. 7%(29/47),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者中,桥接治疗的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 6%(15/28)比27. 9%(12/43),P 0. 05]。(5)分别以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结果中P≤0. 1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接治疗(OR=0. 310,95%CI:0. 107~0. 893)及无出血转化(OR=0. 249,95%CI:0. 075~0. 828)均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 0. 05)。结论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特征性高密度征可能提示高出血转化风险,且高密度征患者桥接治疗及无出血转化是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