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失眠机制及药物治疗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工作压力、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问题,5%的人依靠药物维持着低质量的睡眠。临床使用的苯二氮卓艹类药物虽能增加睡眠量,但改变了睡眠脑电活动的生理模式,副作用多且易耐受。新型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非苯二氮卓艹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和食欲肽受体拮抗剂。这些药物起效快、疗效明显、"宿睡作用"少、耐受性及依赖性较低,已逐渐成为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生理性睡眠调节异常是失眠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失眠动物模型,限制了治疗药物开发。近年来,我们从生理性睡眠调节机制出发,探索能模拟人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失眠动物模型,建立了紧张应激型、内稳态失衡型、生物钟紊乱型、神经网络功能异常、第一晚效应等失眠动物模型,用于镇静催眠药的筛选。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之一,但由于疗效观察多凭主观问卷,缺乏客观标准,加上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缺乏可靠的质控标准、使用不便等原因,限制其广泛应用和推广。我们利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记录与解析平台,突破制约中药临床前疗效评价的瓶颈,运用现代药理学及睡眠神经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可能具有镇静催眠效应的传统中药进行筛选和再评价,找出具有较强生理性睡眠调节作用的有效单体;利用基因敲除动物及各种失眠动物模型,结合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方法,从基因到行为研究这些有效单体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厚朴酚、厚朴酚、西红花素、西红花醛和白芍苷等能增加睡眠量,缩短睡眠潜伏期。脑电能谱分析显示,这些成分诱导的睡眠与生理性睡眠相似,提示这些成分可能适用于临床失眠症的治疗。

关 键 词:失眠  镇静催眠药  动物模型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