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可能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易感基因病变等多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脂质的积累、病变斑块的形成和动脉腔隙变窄,这些因素导致动脉供应的组织器官缺血或坏死。其中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牵涉的主要细胞,内皮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参与集体免疫活动,其损伤和功能性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其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狭窄等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受损的血管平滑肌合成表型进而形成纤维帽,斑块破裂的区域细胞数量减少将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当淋巴细胞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时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髓系细胞,其中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的为单核细胞,进入组织的转变为巨噬细胞。机体在生理情况下,动脉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相对较少,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内皮间隙进入血管内膜,在内膜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帮助清除侵入内膜下的脂质。而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吞噬,并降解形成泡沫细胞,过多的泡沫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脂质条纹即脂纹脂斑,从而形成粥样斑块并最终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僵硬度达到治疗的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包括他汀类、抗氧化类、抗血小板聚集类和抗高血压药物。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对其治疗药物进行探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