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及长效荧光标记的可行性 |
| |
引用本文: | 王美华,胡锴勋,邱泽武. 改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及长效荧光标记的可行性[J].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 2009, 13(45): 8929-8934 |
| |
作者姓名: | 王美华 胡锴勋 邱泽武 |
| |
作者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北京丰台东大街8号,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0800277)* |
| |
摘 要: | 背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不同于人及大鼠,培养扩展难度高,传代后干细胞活性保持时间短;又鉴于干细胞本身特点,使现有干细胞示踪方法作用时间短,这些因素均影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改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长效荧光标记干细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6/12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材料:C57BL/6小鼠4~6周龄,体质量20 g,雌雄不拘。方法:通过贴壁筛选和Percoll分离法,优化干细胞培养液血清和换液方式,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照以往人和猕猴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验,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血清选择Hyclone的顶级胎牛血清,控制血清为培养液的10%。用LG-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细胞后,滤去骨渣和小肌肉碎块。然后加在相对密度1.082的percoll分离液上,以1.5×106/cm2浓度接种75 cm2培养瓶。对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长效CM-DiI标记。主要观察指标:原代及传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对第2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105,CD44,CD25,CD34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评价改良方法获取干细胞纯度;通过成脂成骨分化,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观察多次传代后荧光细胞强度。结果: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在接种48 h后可见贴壁细胞,培养第7天细胞多数伸展呈梭形,也有三角形、多角形和扁平形。3代后形态趋于统一,融合状态时细胞排列呈束状、漩涡状或放射状。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原高表达CD105,CD44;造血系抗原低表达CD34和CD45。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过程中,纺锤形的突起逐渐消失,胞体增大,培养10 d后,部分细胞呈聚集生长,随细胞生长密度的增长形成多层的结节结构。在脂肪诱导体系中,可见细胞由成纤维样逐渐缩短,9 d后胞浆中出现脂肪滴,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的脂肪颗粒。④首次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长效CM-DiI标记在细胞膜发橙色光,标记率在80%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CM-DiI细胞标记率可到47%以上,第4代培养细胞仍可见较多标记细胞。结论:改良方法早期第2代就可获得高浓度干细胞,同时长效CM-DiI标记方法稳定,标记率高,可作体内细胞示踪。
|
关 键 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培养;荧光标记 |
收稿时间: | 2009-07-01 |
Modified culture method and prolonged action fluorescent labeling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mice |
| |
Affiliation: | Digestive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071, China,Digestive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071, China,Digestive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071, China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