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补不足,损有余”在消渴病辨治中的思路与方法
引用本文:王凡,李勤,倪青,吴瑞,安然,石白.“补不足,损有余”在消渴病辨治中的思路与方法[J].环球中医药,2021(4):620-623.
作者姓名:王凡  李勤  倪青  吴瑞  安然  石白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QN2018-36);广安门医院南区第一批本部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项目(Y2018SC-03)。
摘    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道德经》,其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辨治疾病。中医学提倡天人相应,人应自然,疾病的发生起于虚实的失衡。纵观古今医家对消渴病的病机及论治阐述多样,难以统一。笔者根据《道德经》中"损有余而补不足"思想,提出消渴病病机总体不离"不足"与"有余",并详细阐述了"不足"在于阴虚、脾虚(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肾虚(肾阴虚、肾阳虚);"有余"在于痰湿、肝郁、火热及瘀血。在治疗中通过养阴生津,补脾肾之不足,使本身虚损所致虚亢得以抑制,起到"损有余"的作用;通过清泻火热、疏肝解郁、化痰祛瘀以损火、郁、痰、瘀之有余,使过盛所致脏腑虚损得以修复,起到"补不足"作用。在论治中把"不足"与"有余"有机结合,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为消渴病的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 键 词:补不足  损有余  消渴病  中医辨治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