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阳主阴从”探讨寒邪伤阳致病特点
摘    要:本文通过对"阳主阴从"理论的阐述,认识到阴是跟随阳主导性的变化而变化,寒证转归的关键在于阳气含量。根据古代医籍及现代临床相关研究,认为六淫中寒邪损伤阳气最重,归纳出"寒邪伤阳"在病因病机、症状、理法方药上具有直接损伤阳气的"寒伤"和在阳伤基础上继生他证的"寒化"的特点。直接耗损在表之五体、三阳经等阳气的为"寒伤表证"。直接耗损在里之脏腑、三阴经等阳气的为"寒伤里证"。"寒化"分为化水湿、化热、化瘀、化燥和敏化。"化水湿"为寒邪伤阳后影响津液运行,水液代谢异常,聚而化生水湿;"化热"为阳受寒缚,阳气怫郁化热而生热证;"化瘀"为寒邪伤阳后,阳虚乏源,血液运行不畅,化生瘀血;"化燥"为水分被寒收敛,阳气蒸腾无力,水气内潜,化生燥证;"敏化"为阳气不振,机体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环境变化敏锐,更易受邪气侵犯而生病。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