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概况及报告质量分析 |
| |
引用本文: | 马晓洁, 孟玲, 郭文章, 涂文校, 孔庆福, 笃梦雪, 马永胜, 任小凡, 向妮娟. 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情况分析[J]. 疾病监测, 2023, 38(6): 747-752. DOI: 10.3784/jbjc.202301300012 |
| |
作者姓名: | 马晓洁 孟玲 郭文章 涂文校 孔庆福 笃梦雪 马永胜 任小凡 向妮娟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 北京 102206;2.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21;3.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082 |
| |
基金项目: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L222027) |
| |
摘 要: |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情况,为改进其报告提出建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4—2018年间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4—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有29个省份报告过271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242起事件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报告,29起最初以其他疾病或事件类别报告。 125起(46.13%,125/271)事件最终修订为其他类型事件。 183起(67.53%,183/271)事件最后明确了原因,主要为传染病(48.63%,89/183)、其他公共卫生事件(33.88%,62/183)、突发中毒(8.74%,16/183)以及环境因素事件(6.56%,12/183)。 242起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的事件,报告时间集中在2004告时间集中在2004—2009年(90.91%,220/242),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77.19%,176/228),事件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85.57%,166/194),事件多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73.11%,155/212)。 及时性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事件和网络报告所需的中位时间间隔均最短,分别为5.00 d[四分位数间距(IQR):0.73~14.04 d]和0.99 d(IQR:0.54~2.26 d)。146起现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事件中,32.19%(47/146)为未分级事件,67.81%(99/146)为已分级事件,主要为较大事件(79.80%,79/99),初次和结案报告的附件上传完整率为52.05%(76/146)。 结论 我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较大比例的报告事件最后能够明确事件原因。2004年以来,事件发现和网络报告及时性、附件上传完整性均有所提高,整体报告的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
关 键 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单位 报告情况 事件信息来源 |
收稿时间: | 2023-01-30 |
|
| 点击此处可从《疾病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疾病监测》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