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植入方式致大鼠心功能恢复结果的差异
引用本文:唐俊明,谢祁阳,王明江,杨晶,王家宁. 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植入方式致大鼠心功能恢复结果的差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6, 10(1): 46-49
作者姓名:唐俊明  谢祁阳  王明江  杨晶  王家宁
作者单位:1.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湖北省十堰市,442000;郧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北省十堰市,442000;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湖南省,长沙市,410078
2.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湖南省,长沙市,410078
3. 郧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北省十堰市,442000
4.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湖北省十堰市,442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杰出中青年专家科技专项计划项目(01JZY2100),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资助项目(Hjkj200228),湖北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2005ABA079)~~
摘    要: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组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或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显著(P<0.05)。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关 键 词:骨髓细胞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静脉/移植
文章编号:1671-5926(2006)01-0046-04
修稿时间:2005-09-14

Outcome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in ra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different ways
Tang Jun-ming,Xie Qi-yang,Wang Ming-jiang,Yang Jing,Wang Jia-ning. Outcome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in ra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different ways[J].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6, 10(1): 46-49
Authors:Tang Jun-ming  Xie Qi-yang  Wang Ming-jiang  Yang Jing  Wang Jia-ni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