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引用本文:王河忠,刘洋,刘立冰.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7):67-70.
作者姓名:王河忠  刘洋  刘立冰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五医院骨科
摘    要:目的:讨论4节段以上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节段以上颈椎病患者42例,其中A组采用传统颈前路分节段开窗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2例),B组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轴侧植骨Arch钛板内固定术(20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A组手术时间为(320±50)min,显著多于B组(90.8±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其中A组平均失血约(320±50)mL,B组平均失血约(180±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A组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出院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A组随访12~26个月,平均18.7个月;B组随访12~27个月,平均19.1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比较以Ishihara指数为标准,颈椎活动度以过伸过屈侧位片上C_2~C_7的Cobb角变化为准。其中A组活动度丢失4.2°±5.3°,B组活动度丢失3.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shihara指数术后改善3.1±1.6,B组较术前无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4节段以上同时伴有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远期轴性症状发生率。采用颈后路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周期短,是治疗4节段以上伴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关 键 词:颈椎病  椎间不稳  颈前路  颈后路  手术治疗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