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应用眼A超测量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引用本文:张娣,肖玲,钟立青,李斌.应用眼A超测量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J].四川医学,2006,27(4):423-424.
作者姓名:张娣  肖玲  钟立青  李斌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17
摘    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超检测62只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及60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4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22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关 键 词:青光眼  闭角型  发病机制  A超
文章编号:1004-0501(2006)04-0423-02
收稿时间:2005-11-29
修稿时间:2005年11月29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