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引用本文:陈芳,季晶,苏彬,邱怀德,吴希希,黄颖珺,黄思思,张宇婷,王雪,万春利,葛盼丽,黄俊豪,李勇强.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22,44(6):497-502.
作者姓名:陈芳  季晶  苏彬  邱怀德  吴希希  黄颖珺  黄思思  张宇婷  王雪  万春利  葛盼丽  黄俊豪  李勇强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南京 210014;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无锡 214150;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南京市科学技术局(2019060002);无锡 “太湖人才计划”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项目(WXTTP202000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KYCX21_1976)
摘    要:目的 观察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常规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2组患者的步行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每次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6 min步行测试(6MWT) 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步态。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6MWT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治疗2周后与组内治疗前的6MW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和FA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步频和步态周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关 键 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脑卒中    步行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