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
引用本文:刘福友,杨石,陈卫垠,汪谨宇,唐熠,朱观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91-94.
作者姓名:刘福友  杨石  陈卫垠  汪谨宇  唐熠  朱观祥
作者单位:[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四川省成都市610072 [2]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400011 [3]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省成都市610072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科研重点项目(02SG011-32).
摘    要: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1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 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 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177;0.69,2.32&;#177;0.58,1.37&;#17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177;31.40)s,(149.53&;#177;16.56)s,(169.88&;#177;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177;47.7)g,(390.9&;#177;22.9)g,P〈0.05;(321.7&;#177;43.8)g,(392.6&;#177;23.5)g,P〈0.01]。(5)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77;1.15)mL/kg,(113.0&;#177;11.8)mL/kg,P〈0.01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 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关 键 词: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抑郁症  疾病模型  动物  行为  动物  生物  胺神经递质类
文章编号:1671-5926(2006)42-0091-04
收稿时间:2006-03-07
修稿时间:2006-06-28

Establishment of rat model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