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
引用本文:孙伟,孔维佳,范国润. 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 18(3): 264-267. DOI: 10.3969/j.issn.1006-7299.2010.03.019
作者姓名:孙伟  孔维佳  范国润
作者单位: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武汉,430022;解放军第209医院耳鼻咽喉科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武汉,430022
摘    要:目的 建立声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探讨咬肌反射电位的特征及起源.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5只).3组动物分别在麻醉下于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记录click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egative peak,NP)阈值为92±7.68dB nHL.给予100、90、80、7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引出率分别为100%、7O%、40%、0%.给予100、90、8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57±0.26、6.64±0.23、6.69±0.19 ms,不同刺激强度下N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的平均反应阈为31±7.88 dBnHL.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消失,ABR反应阈在正常范围内.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存在,NP阈值及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消失.结论 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应用金属夹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同时给予click声刺激,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声刺激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反射电位NP来源于前庭,且该反射是肌源性的.

关 键 词:前庭  声刺激  咬肌反射电位  听性脑干反应

Click Sound-Induced Reflex Potentials on the Masseter Muscle and Its Origin in Anesthesia Guinea Pi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