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
引用本文:张树华,郑国均,吴照敏.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4):488.
作者姓名:张树华  郑国均  吴照敏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省滨州市256603.
摘    要: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源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和滨州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胃良性病变47例均为胃大部切除标本,其中慢性消化性溃疡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胃息肉2例。 1.2 方法 标本均经100mL/L的福尔马林固定,参照文献1]方法取材,即沿胃小弯幽门切端至贲门切端全长取一长条并按顺序编号,胃窦大弯、体大弯、窦前后壁、体前后壁分别取材,病变处另取材,每例取材12~14块,常规处理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用CMIAS多功能真彩色图象分析系统对不同部位粘膜肌厚度作了测量,对粘膜肌相应部位的粘膜病变重新作了观察分型,选择部分病例做了网状纤维(Gordon and Sweet法)和VG染色。 另对5例早期胃癌标本也按上述取材方法做了多处取材,以观察其粘膜肌的改变,并与胃良性病变的粘膜肌改变作了比较。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关 键 词:胃疾病  胃粘膜  粘膜  胃肿瘤  幽门窦  病理学  胃炎  胃液
修稿时间:2000-01-10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