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本地化研究的思考 |
| |
作者姓名: | 吕传禄 王侠 曹洪欣 |
| |
作者单位: | 1. 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海军医学研究所;2.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200433 |
| |
摘 要: | 国际疾病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共同使用的疾病分类方法,是国际卫生信息的标准分类。它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出版,用于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编码[1]。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的疾病分类标准为第10次修订本,即ICD-10。 ICD系统在国内的实施始于1990年3月20日卫生部卫医司字(90)第15号文件《关于医院使用统一的病案首页的通知》,正式提出病案首页要求使用ICD-9中的国际疾病统一编码,1993年开始在国内临床领域推广实施,2001年等效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ICD-10[2]。但是,由于ICD系列应用规则较为复杂,其分类命名粒度较粗,且国内存在大量地方性疾病在ICD-10编码中无法匹配,因此不同地区在应用时分别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同时也造成了各地区的编码不统一、编码质量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
关 键 词: |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本地化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