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引用本文:梁直厚,邓学军,孙圣刚,梅元武,曹学兵,李红戈.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80-183.
作者姓名:梁直厚  邓学军  孙圣刚  梅元武  曹学兵  李红戈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湖北省武汉市430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334)
摘    要:背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中脑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不可逆转的变性减少,而氧化应激反应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硝基丙酸为线粒体复合体-Ⅰ抑制剂,它可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能量代谢,但德国Riepe教授发现小剂量的3-硝基丙酸可以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它是否可以增强多巴胺神经元对神经毒素的耐受性尚不得而知。目的:认识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对帕金森病的预防及可能的机制。设计:对照观察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C57BL小鼠48只,体质量18~20g,鼠龄二三个月,雌雄不限。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①空白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②单次3-硝基丙酸组:仅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1次。③多次3-硝基丙酸组:每隔5d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共5次。④神经毒素组: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⑤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组: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1次,3d后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⑥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组: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每隔5d重复注射,共5次;3d后再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3-硝基丙酸和神经毒素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20mg/kg及30mg/kg。方法:各组小鼠实验前及最后一次注射神经毒素后3d,分别应用爬杆实验及悬挂实验对小鼠进行运动协调评分。各组小鼠在全部药物注射完毕后3d,迅速处死,测定中脑黑质丙二醛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小鼠动作行为评分比较。②各组小鼠中脑黑质组织丙二醛含量的比较。③各组小鼠中脑黑质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比较。结果:4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腹腔注射神经毒素后,小鼠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较对照组评分降低(P〈0.01);经过3-硝基丙酸单/多次预处理后,其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腹腔注射神经毒素后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与神经毒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后,丙二醛含量下降更为明显,与神经毒素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在单次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多次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后,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神经毒素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与神经毒素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可通过减少丙二醛生成,激发还原型谷胱甘肽合成,保护多巴胺神经元,达到预防帕金森病的作用。

关 键 词:帕金森病  丙二醛/分析  神经毒素类
文章编号:1671-5926(2006)34-0180-04
收稿时间:2006-03-27
修稿时间:2006-04-27

Mechanism of repetitively preconditioning 3-nitropropionic acid for protection of dopamine neurons
Liang Zhi-hou, Deng Xue-iun, Sun Sheng-gang, Mei Yuan-wu, Cao Xue-bing, Li Hong-ge.Mechanism of repetitively preconditioning 3-nitropropionic acid for protection of dopamine neuron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10(34):180-183.
Authors:Liang Zhi-hou  Deng Xue-iun  Sun Sheng-gang  Mei Yuan-wu  Cao Xue-bing  Li Hong-g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