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陈桂梅. 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 2001, 15(1): 59-61
作者姓名:陈桂梅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
摘    要:胆红素中毒性脑病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red bilirubin CUB)在脑细胞的沉积引 起的一种病变,过去称之为黄疸。本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死亡率很高,约50%-70 %患儿死于急性期,幸存者约75%-90%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人类听力障碍,视觉异 常、 智能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早在1904年,Schmol首先命名这一病为核黄疸以来, 关于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化学 技术的发展,对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这将有助于新生儿黄疸合理 防治,防治胆红素中毒性脑病损伤及其后遗症发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胆红素对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Dodd在离体实验中发现胆红素能抑制神经细胞膜生物 功能,降低细胞内核酸与核蛋白合成,并影响线粒体氧化活力及能量代谢。近年来,许多学 者研究胆红素对神经毒性作用的焦点是对神经无突触膜传递功能的影响。已发现其毒性作用 可分为3个步骤:①聚集:首先B-与突角膜的阳离子极性基因(神经节苷脂、神经鞘磷脂) 形成静电复合物(此过程仅需15秒);接着突触膜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下降,神经传导兴奋 性随之下降(此过程<12小时)。同时,突触递质的磷酸化作用受抑制,酪氨酸吸收减少,多 巴胺合成量也随之减少;②结合:B-不断聚集,进而被包埋入突触膜的疏水核心,并继续 与神经节苷脂、神经鞘脂磷结合,使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传导、线粒体功能均进一步受损 。胆红素与这两种脂质的结合力是与其它脂质结合力的5-25倍。③沉积:当 突触膜被B-聚集,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后,神经元细胞体逆生吸收胆红素,使其沉积于线粒 体等受损部位,神经元细胞发生肿胀、变形、固缩、崩解及被吞噬,神经胶质增生。上述3 个步骤是渐次发生的,在聚集与结合步骤,神经元损伤均可逆,临床可不表现症状,需依靠 脑干感觉诱发电位检测才能发现,可不表现症状,需依靠脑干感觉诱发电位检测才能发现, 故可称为“新生儿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或“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至 沉积步骤,病变转为不可逆,临床表现典型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症状(如抽搐),即为核黄疸, 多留有后遗症。另外损害是否可逆除与胆红素的浓度有关外,尚与神经细胞暴露于胆红素的 时间长短有关。暴露时间短其毒性作用能被等量克分子白蛋白纠正,但暴露时间长,则其抑制作用即难以逆转。

关 键 词:发病机制 新生儿 胆红素中毒性脑病
文章编号:1004-6763(2001)-01-0059-03

The progress on researchof pathogen in new-born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Chen Guimei. The progress on researchof pathogen in new-born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J].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01, 15(1): 59-61
Authors:Chen Guimei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