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氘标记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方便的示踪工具。本文综述了氘标记物在生物代谢转变研究方面的示踪技术,以及在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活性炭示踪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检获的淋巴结数、黑染淋巴结数及病理证实淋巴结癌转移情况。结果两组共检获淋巴结670枚,纳米炭组(20.40±7.61)枚/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9±5.32)枚/例,P<0.01。纳米炭组检获黑染淋巴结302枚中,癌转移淋巴结40枚;未黑染淋巴结106枚中,癌转移淋巴结6枚。对照组检获262枚淋巴结中,癌转移淋巴结26枚。黑染的淋巴结中癌转移率更高(P<0.05)。结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技术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淋巴结检获数量和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对直肠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原理,结合超高速离心改进一种简便、快速的细胞外泌体分离方法。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PEG6000沉淀结合超高速离心和EXO Quick试剂盒,分别提取巨噬细胞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NanoSight ZS及Nanoparticle tracker(NTA)分析外泌体的形态和粒径;蛋白印迹法鉴定细胞外泌体标志物Alix、TSG101的表达情况。结果 PEG6000沉淀结合超高速离心法获得的外泌体,其粒径分布和差速离心法相当,小于商品化的EXO Quick试剂盒。而外泌体表面蛋白Alix、TSG101在3种方法提取的沉淀物中都有表达。透射电镜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获得典型的盘状囊泡。结论实验改进的细胞外泌体提取方法操作简洁、效率高,并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4.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与超声成像技术、X线CT(X-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今医学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声、X-CT、MRI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是以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以组织吸收功能的差异为诊断依据,以放射性浓度为重建变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和显像剂、示踪剂引入机体后,探测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靶器官的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因此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这也是核医学成像最有特色之处。近年来,由于同时反映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的新型核医学显像仪器的问世,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反射型断层仪(PET)即SPECT/CT,PET/CT,改写了传统的核医学影像由于引入放射性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不能提供病变细微结构的历史,这是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及疾病研究上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磁外科相关研究经历了实验验证-自由探索-学科建设3个阶段,逐渐发展为光电磁医学深度交叉与融合的磁外科体系。目前,磁外科体系主要包括磁压榨、磁锚定、磁导航、磁悬浮、磁驱动及磁示踪6大技术体系。磁示踪技术作为磁外科6大发展应用方向之一,其临床转化还需进一步探索与验证,本文基于示踪磁性材料的选材以及磁示踪技术在干细胞示踪研究、脑组织间隙引流分区特征研究、肿瘤或病灶标记与定位等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与整理,并对当前磁示踪技术临床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推动磁示踪技术攻克更多临床技术难题,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6.
廖栩鹤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51-756
PET/CT极大提高了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有效评估治疗后出现的无法解释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利用半定量分析判断预后与复发方面有重要意义。全文从宫颈癌诊断、疗效判断、预后监测及分期等方面分别阐述PET/CT应用的临床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多肽类药物体内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肽类药物是新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当今新药研究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目前,建立测定生物基质中多肽类药物的方法学是世界范围存在的难题,面临着诸多挑战。酶联免疫法(ELISA)及放射同位素标记是定量多肽类药物最常用的方法,应用广泛。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展迅速,高专属性、高灵敏度、应用广泛、简便快速等特点势必使其成为多肽类药物体内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上几种检测方法的优劣、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核医学新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核医学装备与技术迅速发展及新型药物研发成功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分子功能显像和靶向治疗在肿瘤应用倍受关注,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腹内侧额叶损伤(VM F)与决策能力受损相关,最近旨在明确该脑区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追踪奖赏、惩罚和冒险方面的作用。然而,作出决策是件复杂的事情,而且据估计额叶损伤可能在其他方面对其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程序示踪技术探讨VM F损伤对确定条件下进行多属性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SmartPrep]跟踪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注射速率和对比剂剂量与螺距的选择的最优化方案。方法:对头颅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触发的优点:15例患者,患者首先进行以常规经验进行采集图像,后同时进行了追踪触发扫描,回顾性分析作60例患者,根据注射速率分为三组,常规剂量100 ml,随机抽取45例做量化分析。每组15例,A1组:R=2.5,A2组:R=3.5,A3组:R=4.5。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按剂量总量不同分为三组,每组15例,B1组:100 ml,B2组:75 ml,B3组:55 ml。准直和螺距的选择: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5岁~70岁,平均年龄51岁,随机分C1、C2、C3三组,准直为1.25,螺距C1:0.562:1,C2:0.938:1,C3:1.375:1。结果:用SmartPrep跟踪技术能够在脑血管内对比剂充盈达高峰期时进行采集原始图像,脑血管主干及其1级~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级~5级分支显示率为92%。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分析A1、A2、A3,三组A2组图像对大脑中动脉,额项升动脉等分支显示结果优于A1、A2。分析B1、B2、B3三组大脑前中后动脉等各支,三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C1、C2、C3三组脑动脉各分支,评分结果C2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跟踪技术能更好的显示靶血管,使用3.5 ml/s,低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减少的对比剂的剂量,减少患者的花费。应用0.938:1的螺距可以减少患者所受辐射的剂量,减少扫描时间,图像质量优于大螺距,可以更好的显示脑动脉血管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