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8篇
中国医学   22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
应用聚乙烯吡喀烷酮(PVP)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制备了丹参酮(Tanshinone TAN)的固体分散物。测定了TAN原料药、固体分散物以及机械混合物的体外溶出度,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观察、以及用红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对固体分散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AN固体分散物的溶出度与TAN原料药和机械混合物相比有显著提高;TAN以超细态分散于载体中;TAN分子和载体分子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模型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痹祺胶囊的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Ⅱ型胶原蛋白造模,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痹祺胶囊(0.05、0.10、0.20、0.40 g/kg)组及泼尼松(10 mg/kg)组和雷公藤总苷(10 mg/kg)组,连续给药15 d。持续监测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苏木素-伊红染色考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初步评价痹祺胶囊治疗效果。选择痹祺胶囊中39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和TCMSP、Uniprot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 Ge Net等数据库收集的RA相关靶点相互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Omicsbean、STRING等数据库平台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功效-疾病”网络,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37例。B组常规应用硝酸异山梨酯与阿司匹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碘酸钠注射液。每例于治疗开始前1 d与结束次日,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结果A组查血脂示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P均<0.01),B组TC、TG、LDL-C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组血液流变学观察示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1或0.05),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疗效优于B组(P<0.05)。Holter监测示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时间2组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但A组比B组减少更为显著(P均<0.05)。在随访治疗过程中未见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降脂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丹参酮I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丹参酮 I(tanshinone I)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探讨丹参酮 I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人肝癌细胞 (Hep G2 )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酮 I,培养 72小时 ,观察 Hep G2细胞的增殖率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Hep G2细胞的形态变化 ;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 Hep G2细胞周期及凋亡率 ;免疫组化检测 Hep G2细胞的增殖凋亡调控相关基因 (Bax、Bcl- 2 )的蛋白表达。用 Hep G2细胞制作 Balb/c裸鼠荷瘤模型 ,每天腹腔注射丹参酮 I1次连续 10天 ,观察抑瘤率。结果 丹参酮 I抑制 Hep G2细胞生长 ;阻滞 Hep G2细胞周期于 G0 /G1 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通过下调 Bcl- 2基因表达 (P<0 .0 1) ,上调 Bax基因表达 (P<0 .0 1)诱导 Hep G2细胞凋亡 ;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生长 ,抑瘤率为 33.3%。结论 丹参酮 I具有抗肿瘤活性 ,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丹参酮微乳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药物新剂型—丹参酮微乳 (Tan-M)在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作用和对多药耐药 (MDR)的逆转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Tan M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ADM的细胞毒性和MDR逆转作用 ,设空白微乳 (E-M)为对照组。结果 :Tan-M非细胞毒性剂量 (生长率≥ 95 % )为 0.2μg·mL-1;低毒剂量 (生长率 85%~90% )为 0.7μg·mL-1。E-M无毒剂量相当于 0.7μg·mL-1Tan-M同等稀释度 ;低毒剂量相当于 1.2μg·mL-1Tan-M同等稀释度。无毒性剂量的Tan-M可显著降低ADM对K562/ADM细胞的IC50(P<0.01) ,抗药性逆转为 3.88倍 ;低毒剂量的Tan-M逆转倍数为 3.97。 0.2 μg·mL-1的E-M逆转倍数为 2-62。结论 :Tan-M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ADM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和MDR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4-426
目的 :探讨火针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火针联合甘草锌颗粒,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8.37%。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压力侧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兔,随机均分为第1、3、7,14和21天组,复制兔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牙移动模型,以左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组,每日1次于近中牙龈黏膜下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0.36 mg/d,右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持续注射后1、3、7、14、21d时麻醉处死动物,切取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组织制成牙周组织切片,观察VEGF的相对表达量,测量下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结果:除第1天组外,其余各个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各组VEGF平均染色强度高于第1天,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实验组VEGF平均染色强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促进牙移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增加新生血管的数量,对加速正畸牙移动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IgA肾病中西医治疗及丹参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归纳、总结,分析丹参对IgA肾病的治疗机制,了解丹参在IgA肾病领域的应用价值。中医学认为血瘀在IgA肾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邪实之一,近于贯穿本病的始末,是影响本病发展转归的重要因素。西医认为IgA肾病多存在肾内小动脉病变。丹参对肾内小动脉有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抗肾小球硬化、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肾脏纤维化等功能,进而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参考文献4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