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18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165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了30例伴有高脂血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小剂量乐脂平(500mg/d)治疗4周后血清脂质、脂蛋白的变化。结果: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血糖、血肌酐及血尿酸无明显变化。服用该药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提示乐脂平能较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探讨通过调节体质预防老年人常见病的对策。 方法:选择天津市某社区参加免费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 老年人,对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收集相关临床检测指标,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腹型肥胖发生率为 86.4%,明显高于男性的54.3%。参加体检的老年人中偏颇体质占58.9%。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疾病患病率只在血脂异常方面存 在明显差异。腹型肥胖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老年人。腹型肥胖老年人气虚质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老 年人, 而正常体型老年人中平和质的比例明显高于腹型肥胖老年人。结论:老年女性及老年腹型肥胖者是血脂异常预防的 重点人群。可针对性开展对老年女性及腹型肥胖老年人的中医体质调摄。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了解烟台市某区居民不同体脂指标与血脂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多阶段整群 抽样确定 1 547 名≥18 岁常住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指标测定,分析不同体脂指标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 率,探讨体质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与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体质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控制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中心型肥 胖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1.85倍、3.36倍、2.12倍和2.57倍。结论:成人体脂指标异常会增加血脂异常的发病 风险,在本地实施BMI与WHtR结合的筛查与干预,可有效降低血脂异常带来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评价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度对攀枝花城乡居民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攀枝花城乡居民863人进行血脂水平的测定,以系统抽样的方法选择其中99人,通过食物频度问卷及身体活动度问卷定量评价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度对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城乡居民总体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6.0%,城镇居民TC、TG及LDL-C水平显著高于乡村居民(P<0.01),而HDL-C水平城乡无显著差异(P>0.05)。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消耗量城镇显著低于乡村(P<0.01),城镇居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显著高于乡村(P<0.01),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低于乡村(P<0.05),Keys脂质分值显著高于乡村(P<0.01)。结论应针对人群特点,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改善膳食结构,增强体力活动,以获得理想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在于分析低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特点。方法:入选2001年10月-2004年12 月在我院收治的非糖尿病AMI患者230例,按年龄分组:年龄<55岁(I组),共78人;年龄≥55岁(Ⅱ组),共152人。测定血CHO、LDL-C、HDL-C、TG及CK、CK-MB峰值。结果:I组患者HDL-C[(34.8±7.61)mg/dL vs(40.0±13.6) mg/dL,P=0.032]水平明显低于Ⅱ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G水平却完全相反,I组明显高于Ⅱ组[(144.01±80.8) mg/dL vs(113.79±60.6)mg/dL,P=0.002],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DL-C[(110.6±32.9)mg/dL vs(108.39± 32.13)mg/dL,P=0.597]和TC[(176.88±37.97)mg/dL vs(175.78±39.11)mg/dL,P=0.864]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讨论:所有入选的心肌梗死患者均为非糖尿病患者,其HDL-C均值都低于60mg/dL的水平,而且在I组中患者 HDL-C的水平较Ⅱ组更低,不到40mg/dL,同时与Ⅱ组相比TG水平偏高。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在不同的年龄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年轻患者的血脂紊乱以低HDL-C和高甘油三酯为特点;分析原因考虑年轻患者与老龄患者生活方式的不同所致的饮食差异有关。结论:年轻非糖尿病AMI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的特点与老年患者相比HDL- C更低而TG较高,两组LDL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马齿苋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马齿苋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茵素加高热量饲养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马齿苋对葡萄糖耐量、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影响.结果:马齿苋能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改善糖耐量和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结论:马齿苋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之胰岛素抵抗,这可能与其改善脂代谢、降低游离脂肪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加用Omega-3脂肪酸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纤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经6~12周辛伐他汀10mg或20mg治疗后,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加用Omega-3脂肪酸3g*d-1或安慰剂,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对HsCRP、血脂及纤溶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分别降低(2.16±2.77)(38.5%),(94.0±65.4)(31.1%),(13.3±22.3)mmol*L-1(6.3%)和(0.78±1.60)mg*dL-1(P分别<0.01,<0.001,<0.05,<0.05),对照组HsCRP及TG降低更为显著(P分别为0.021及0.011).试验组TG降低的数值及百分数分别与HsCRP降低的数值及百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1和0.45,P分别为0.021和0.047).结论:辛伐他汀加用Omega-3脂肪酸增加二者的调脂优势和非调脂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二甲双胍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两项随机、安慰剂的 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共有201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血脂异常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其分为1 000 mg/d 二甲双胍组(以下简称为二甲双胍组,n=103)和安慰剂组(n=98),观察24周。在基线、治疗后第12周和第24周进行 临床症状及体重、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评估。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之间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平均差异从基线时的0.16 mmol/L,降低到第24周结束时的 –0.86 mmol/L,降低了1.0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4周结束时,二甲双胍组LDL-C≥3.37 mmol/L的 患者有25.3%,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4周结束时的64.8%(P<0.01)。与安慰剂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体重、体重指数、 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有显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对体重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出现在第12周,并且在第24周进一步改善,但对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在第 24周结束时才出现。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对于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有效的,并且改善 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出现的时间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The clinical syndrome of adult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GHD) wa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1980s.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describ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AGHD and then state the effects of growth hormone (GH) therapy for these patien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GHD are abnormal body composition, dyslipidemia,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n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QoL) due to decreas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diagnosing AGHD,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elines have suggested that an insulin tolerance test (ITT) is the gold standard, but in Japan, the 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peptide-2 (GHRP-2) test is available and is recommended as a convenient and safe GH stimulating test. The cut-off for diagnosing severe AGHD is a peak GH concentration of 9 g/L during the GHRP-2 test. Since 2006, GH therapy has been approved for Japanese patients with severe AGHD. For adults, GH replacement therapy should be initiated at a low dose (3 g/kg body weight/day), followed by individualized dose titration while monitoring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and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concentrations. A variety of favorable effects of GH replacement have been indicated; however, it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fully whether there is a direct effect of GH treatment on reducing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