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初步建立藏药三果汤教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藏药三果汤散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筛选出三果汤散中抗氧化有效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来源的三果汤散、单味药对照药材及其中单体成分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鞣花酸、柯里拉京进行抗氧化作用初步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建立了三果汤散的指纹图谱.结果:不同来源的三果汤散的抗氧化作用差异不大,所含化学成分以没食子酸抗氧化作用最强,揭示没食子酸可能是三果汤散抗氧化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可行,为进一步探索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ave evaluated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seed, root and leaf of Paeonia emodi (commonly known as Himalayan peony) in four common solvents (acetone, chloroform, methanol and water) against six fungal strains. The methanolic seed extract (MSE) showed promising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6.25 mg/mL), Candida glabrata (3.12 mg/mL) and Candida parapsilosis (12.50 mg/mL) among all the fungal strains tested. Combination of the MSE with the well-known commercial antifungal drugs amphotericin B (Amp B), nystatin (NYS) and fluconazole (FLC) resulted in the killing of C. glabrata at non-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i.e., 0.35 μg/mL for Amp B, 0.55 μg/mL for NYS and 1.19 μg/mL for FLC. Notably, MSE caused cell wall damage of C. glabrata cells, as confirmed by confocal microscopy, flowcyt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MSE was fractionated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TLC-bioautograph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ctive compounds present in the MSE.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separate the potential active compounds from the MSE. Furthermor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hytocomponents of the MSE. These experiments revealed 13-docosenamide/9-octadecenamide/trans-13-docosenamide (89.70%) as being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 using a chloroform/methanol solvent system for the separation. Interestingly, the MSE also exhibited less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at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gainst mammalian cells (HeLa and HEK293).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SE of P. emodi can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 glabrata infection.  相似文献   
3.
紫苏梗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定紫苏梗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了生药学研究,薄层鉴别法、HPLC、水分测定法及灰分测定法。薄层鉴别选用生物显色剂0.8 mg·mL-1的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DPPH)乙醇溶液显色。结果 根据10个不同批号的紫苏梗药材和5个不同批号的紫苏梗饮片测定结果,确定迷迭香酸含量不低于0.10%(药材)和0.07%(饮片),含水分不高于9.0%(药材)和8.0%(饮片),总灰分不高于5.0%(药材)和4.0%(饮片),酸不溶性灰分不高于1.2%(药材)和0.6%(饮片)。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色谱图中迷迭香酸斑点清晰易辨。 结论 通过研究制定了紫苏梗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4.
维药骆驼蓬草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维药骆驼蓬草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相关方法,对骆驼蓬草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进行检测.采用硅胶HSC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氨水(10∶1.5∶0.5)为展开剂,分别采用置紫外光(254 nm)下检视、碘化铋钾显色以及乙酰胆碱脂酶导向的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对骆驼蓬草进行鉴别.采用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以甲醇-0.1%三氟乙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在280 nm波长下对骆驼蓬草中活性成分鸭嘴花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采用紫外光(254 nm)下检视及乙酰胆碱脂酶生物自显影技术可对骆驼蓬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鸭嘴花碱在0.7923 ~ 792.3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1.6%,RSD为1.9%,方法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2%.10批骆驼蓬草中鸭嘴花碱质量分数在0.23% ~1.47%,波动较大.结论:根据结果制定了药材中鸭嘴花碱的质量分数限度不得低于0.6%.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过10.0%,20.0%,1.7%和30.0%.重金属铅、镉、砷、汞、铜分别不得过5,3,2,2,20 mg·kg-1.建立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可用于维药骆驼蓬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建博  娄红祥  范培红 《中草药》2005,36(1):132-137
TLC生物自显影是一种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费低、灵敏度和专属性高等优点,是一种快速测定生物活性的方法。可用于对具有抗菌/真菌,抑制胆碱酯酶以及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筛选,可实现活性指导的提取分离。利用TLC生物自显影,可测定单体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D),通过与对照品的MID值比较,能够推测该化合物活性的强弱。此外,利用TLC生物自显影定性及定量的特征,还可对食物、水样及动物组织中抗生素残留量进行监测。现综述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筛选中的应用,同时对其优点及不足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锁阳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CUPRAC法确定锁阳抗氧化活性部位。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结合硅胶柱层析筛选分离活性部位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并采用1H-NMR和13C-NMR技术确定其的化学结构。结果:确定乙酸乙酯部位为锁阳的抗氧化活性部位,筛分得到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酸、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结论: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从锁阳活性部位中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绵茵陈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薄层色谱 - 生物自显影法研究绵茵陈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 方法 薄层 扫描法测定绵茵陈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随后用 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 溶液显色,双波长扫描,获得其抗氧化成分的峰面积。 结果 常规薄层扫描与生物自显影扫描测定得到的 绿原酸 含量具有一致性, 由 生物自显影扫描法测得 色谱峰 总积分值明显大于绿原酸单峰面积,表明 绵茵陈中除了绿原酸外,还存在其它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 结论 以 DPPH 作显色剂,双波长扫描,可利用 TLC- 生物自显影技术对天然提取物中具有自由基清除及抗氧化活性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与评价 。  相似文献   
8.
TLC-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为建立"谱-效"相关质控标准奠定基础。方法:用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乙醇溶液(DPPH)和传统显色剂显色,检识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选择性进行导向分离鉴定。结果:经反复柱层析,从菝葜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白黎芦醇(Ⅰ)、落新妇苷(Ⅱ)、黄杞苷(Ⅲ)和Helicioside A(Ⅳ)4个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用于菝葜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分离得到1个二苯乙烯化合物(Ⅰ)和3个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Ⅱ、Ⅲ、Ⅳ),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完善风湿骨痛胶囊的质量标准,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以正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4:7:6:2)为展开剂,碘蒸汽为显色剂,对麻黄、制川乌和制草乌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对甘草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甲酸(8:2:2:0.4)为展开剂,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无水乙醇溶液为显色剂,采用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对木瓜进行鉴别;建立同时测定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HPLC方法;建立测定甘草酸含量的HPLC方法。结果所建立的2个TLC方法,各斑点清晰,Rf值适中,分离度良好。薄层-生物自显影实现了鉴别木瓜的表征抗氧活性成分的目的。含量测定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200~280.0μg/mL、2.370~75.76μg/mL、3.180~101.6μg/mL,线性关系良好;各指标成分的相关系数均>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107%,RSD为2.85%~5.62%。21批样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疆2种洋甘菊——母菊和罗马洋甘菊抗氧化活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为实验模型,经薄层扫描获得各抗氧化成分的峰面积,从而对2种洋甘菊的挥发油提取物、黄酮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析,以总峰而积大小为指标比较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并与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总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显现烯炔双环醚等4个白色抗氧化斑点,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显现1个白色抗氧化斑点,薄层扫描结果表明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斑点峰而积大于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母菊清除50% DPPH自由基的质量浓度为0.66g·L-1,罗马洋甘菊清除50% DPPH自由基的质量浓度为0.33 g·L-1;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薄层生物自显影实验结果表明,母菊黄酮提取物显现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等7个淡黄色抗氧化斑点,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显现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等8个淡黄色抗氧化斑点,薄层扫描结果表明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斑点峰面积大于母菊黄酮提取物.结论:2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TLC差异显著,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强于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母菊挥发油提取物中已知抗氧化活性成分为烯炔双环醚,其他3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中1个抗氧化活性成分均为未知化合物,有待进一步确定;鉴于2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斑点数差异显著,可应用于2种洋甘菊的鉴别区分.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薄层生物自显影实验结果一致,母菊、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母菊黄酮提取物;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中均含已知抗氧化活性成分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母菊黄酮提取物中其他5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罗马洋甘菊中其他6个抗氧化活性成分均为未知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该方法为进一步鉴定洋甘菊抗氧化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