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8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伤寒史学研究成果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有关伤寒史学的研究成果表现在相关人物、相关著作、相关事件、学术关系及阶段特征五个方面。前期研究成果 ,尚不足以充分展示伤寒学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更无充分依据昭示其未来之发展方向 ,因而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伤寒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被忽视的中西医汇通大家祝味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近代名医祝味菊著作《伤寒质难》中的学术思想,指出其关于中西医汇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尚未引起中医界足够的重视。祝氏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例,指出中医治法的本质为顺应或增强人体的自愈、自调节能力。其中,人体的阳气是人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主要的自愈能力,因此祝氏在治疗时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此外,祝氏将外感内伤病的中医辨证概括为“五段八纲”。总之,在中西医汇通史上,祝氏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对于指导临床思维和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付琳  向光维  李小会 《吉林中医药》2020,40(1):48-51,55
肾性水肿临床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仲景继承《内经》理论,著《伤寒杂病论》并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现代肾性水肿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体系囊括了经络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禀赋等理论基础。根据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各经辨证要点,将《伤寒论》六经辨证引入肾性水肿的临床诊疗。拓展六经辨证理论在肾性水肿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根据疾病的动态变化去辨证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指导治疗的辨证分析方法称为动态辨证法。《伤寒论》在运用六经辨证辨治六经病证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运用动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六经病证的病情变化,通过分析邪正消长及病理演变过程,明确病机性质,准确的把握疾病。本文从判断疾病的传变、病势转归及预后,分析疾病的演变规律及病因病机等五方面,对动态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及意义作了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最大的奥秘就是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及"病发于阳"-太阳阳明和"病发于阴"-太阴少阳。  相似文献   
10.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