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针刺手法调节体温效应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季淑梅  阎丽 《中国针灸》2007,27(4):306-308
目的:介绍近年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体表温度调节效应的研究,并探讨其产生体温效应的机制。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穴位的作用及其疗效,随着手法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同,针刺补法引起体温升高,而泻法则引起体温下降。体表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等多方面决定的,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的皮肤温度变化与影响上述3个环节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3.
对<内经>针刺补泻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和开阖补泻法是<内经>中主要的针刺补泻方法,并且这三种补泻方法常结合运用,<内经>中的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掌握<内经>针刺补泻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影响微创埋线疗效的几个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云志  孙文善 《中国针灸》2007,27(4):291-293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埋线疗法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通过长期对微创埋线的临床研究,特别是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挖掘和再认识,结合临床实际,获得了初步认识。结论:经络理论、埋线的补泻手法、埋植线体深浅、线体的选用、治疗周期、饮食调摄以及适应证的选择等都是影响微创埋线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6.
《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玉革 《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以《内经》及大量的临床验证为基础,结合神经、经络电磁场及量子物理学对意识在体外作用的新发现,论证了《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动力是医者的以意行气,极少捻转;对许多补泻基本观点做了全新的解释并在临床中得以验证,发现了新的针刺机理,并统一命名为“意气针灸疗法”。该法具有明显的补泻作用并不要求针感,与医者意念的即时善恶直接相关。特别强调了须在充分辨证并严格遵守《内经》禁忌的基础上方可谨慎用之,否则有极严重的危害性。这种把医者心理效应转化为患者生物效用的模式为脑科学及现代针灸研究提出了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直接灸的手法应用及临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其盛 《中国针灸》2001,21(5):301-302
传统的直接灸,难以体现灸的补泻特点,且因其艾炷之大、壮数之多、灸的疼痛、起泡、化腕、常遗留疤痕,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吸收民间灸法特点,阐发《内经》灸法补泻的内涵,改善灸方法,剔除灸缺陷,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的手法,从而充分体现了灸的补、泻特点,极大的发挥了灸的功能,且具有灸的壮数少,灸时疼痛轻,无遗留疤痕,无交叉感染,应用面广,疗效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F  Cao DB  Yuan YQ  Luo J  Wen YY  Wang Y  Yu J 《中国针灸》2012,32(6):507-510
目的:比较龙虎交战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各30例。龙虎交战针法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平补平泻针法组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均穴取①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②气海俞、关元俞、昆仑、腰阳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中频理疗组于腰部疼痛部位采用中频理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后以上指标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0.0%(9/30)、23.3%(7/30)、16.7%(5/30),各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龙虎交战针法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较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效果更好,是较好的镇痛针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吕颖霞  单秋华 《中国针灸》2006,26(11):796-798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患侧天柱穴,先直刺,再依次向同侧的风池、风府及下方的颈夹脊、同侧枕骨粗隆方向透刺。对照组34例取患侧风池、天柱、率谷、头维、相应颈夹脊、后溪、阿是穴。行常规针刺手法。两组均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从针刺镇痛的起效时段上看,前者的即刻、第2次、第3次后的愈显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可以达到常规针刺的疗效,而且较常规针刺起效快。  相似文献   
10.
In his over seventy-year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Prof. HUANG Xian-ming inherited plentiful academic experience from his father, Mr. HUANG Hong-fang and ha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ling techniques described in Nei Jing ( Inner Canon ) and has developed his own school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of. HUANG believes that the manipulating skills of the needling techniques are the key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the needling techniques include the tonifying, reducing, warming, clarifying, ascending, descending, diminishing and opening skills. Among them, the tonifying technique is able to support the anti-pathogenic ability and get rid of deficiency, often used for diseases and patterns induced by insuf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and low immunity. The reduc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reduce excessive symptoms and dissipate the pathogens, often used for pathogenic patterns of hyperactive pathogenic heat,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nd muscular spasm and swe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