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贯众提取液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贯众(Dryopteris crossirhizomz)不同提取液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分别用水以及3种不同pH值的70%乙醇为溶媒提取贯众干品以制备贯众提取液,利用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测定提取液对13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结果:每1ml含生药1g的贯众醇提液、水提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对普通变形杆菌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pH值的抽提溶剂对药物的有效抑菌成份的提出效果不同,抽提溶剂pH越小,有效成份的提出效果越好。结论:贯众醇提液、水提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则较弱。贯众的抗菌成份易溶于水,抽提效果随pH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总结有关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综述鳞毛蕨属植物所合化学成分的种类、数量、结构、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结果:到目前为止已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58种,菇类化合物13种,黄酮类化合物4种,而且该属植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结论:我国鳞毛蕨属植物资源丰富,应将化学成分的研究与药理活性的研究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该属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试管稀释法和CLSI 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研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简称DF)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利用两种方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株(6株)和临床分离菌株(7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试管稀释法测定DF对13株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生药0.469~ 15.0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其中DF对标准菌株MIC范围为生药0.469 ~ 7.5 mg/mL,几何均值为2.652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几何均值为3.750 mg/mL.微量稀释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的MIC范围为生药0.312 5~5.0 mg/mL,几何均值为1.25 mg/mL;其MFC范围为生药1.25 ~ 20.0 mg/mL,几何均值为5.0 mg/mL.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绵马贯众中活性成分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缓冲硅胶层析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绵马贯众根茎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到9个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现报道已鉴定的前3个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Ⅰ),白绵马素AP(Ⅱ),白绵马素PP(Ⅲ)。结论: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单体,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碳氢NMR数据、化合物Ⅰ的碳谱数据,并利用多种2DNMR技术对这3个化合物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新疆香鳞毛蕨药材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疆产香鳞毛蕨的质量控制方法,并评价其质量,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薄层鉴别和总间苯三酚含量测定等研究方法。结果新疆香鳞毛蕨的根茎横切面有分体中柱3-7个,周韧型。粉末黄棕色,孢子囊环带,薄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含淀粉粒;管胞孔纹、梯纹。3批香鳞毛蕨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分别为9.46%-10.22%、8.46%-9.52%、2.89%-3.56%、24.53%-32.33%,总间苯三酚含量为5.16%-8.10%,RSD=7.14%。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香鳞毛蕨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方案(微量稀释法)研究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抗真菌活性。结果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异黄绵马酸PB(1)、黄绵马酸PB(2)。化合物1和2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33μg/m L和1.875μg/m 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和1.325μg/m 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黄绵马酸PB。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珊珊  陈玲玲  王鹤萌  胡宝忠  常缨 《中草药》2016,47(10):1753-1761
目的研究蕨类植物中4CL基因的表达与分析,为蕨类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和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运用CHIPS、CUSP和Codon W在线程序对自主克隆的香鳞毛蕨4CL基因(Df4CL)序列进行分析,并与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烟草等基因进行比较,对了解Df4CL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为其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结果 Df4CL基因对ATGC选择没有偏向性,并且与小立碗藓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相一致。在密码子使用频率上,Df4CL基因与拟南芥的差异小于与烟草、大肠杆菌、酵母的差异;基于4CL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香鳞毛蕨与小立碗藓、拟南芥聚为一类。结论预示Df4CL基因更适合在拟南芥中外源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药材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体积分数为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和95%乙醇等依次洗脱),以及制备C18柱色谱(色谱柱:49 mm×460 mm,分别用体积分数10%甲醇、20%甲醇水、30%甲醇、50%甲醇、70%甲醇和100%甲醇依次洗脱)、凝胶柱色谱...  相似文献   
10.
浅裂鳞毛蕨中一个新二氢黄酮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