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2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26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41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730篇
内科学   21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1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21篇
综合类   2496篇
预防医学   44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720篇
  22篇
中国医学   82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55-756
目的探讨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不同年龄段患儿躁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60例采用七氟醚麻醉进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治疗的3~9岁患儿,其中3~5岁患儿(24例)平分成A组和B组,6~9岁患儿(36例)平分成C组和D组。所有患儿均吸入8%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A组和C组静脉滴注0.1 mg/kg咪达唑仑和0.1~0.2μg/kg舒芬太尼,并采用2%~3%七氟醚维持麻醉;B组和D组采用3%~5%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比较四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情况。结果四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拔除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中,A组躁动率高于C组,B组躁动率高于D组。同年龄段患儿中,A组躁动率显著低于B组,C组躁动率显著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会引起患儿在麻醉苏醒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年龄越小的患儿躁动率更高。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后,患儿的躁动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3.
4.
王飞航 《北方药学》2016,(8):183-183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烧伤手术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以及丙泊酚的方法以及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小儿烧伤手术患者资料8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对照组麻醉维持使用丙泊酚,两组手术之前全部肌肉注射阿托品,剂量为0.01mg/kg,在手术之前30min注射,进入手术室之前建立静脉通道,对照组通过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丙泊酚,剂量为每小时3~8mg/kg,观察组给予七氟醚1%~4%吸入,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T1时MAP以及HR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4时HR以及SPO2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全部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小儿烧伤手术选取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全部低于使用丙泊酚麻醉维持,对于手术之后呼吸功能恢复以及精神状态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应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异丙酚及七氟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实验2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插管后即刻(T1)、切皮(T2)、手术后40 min(T3)、手术结束(T4)、清醒时BIS(T5)、拔管时BIS(T6)]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1组T1、T2、T3、T4、T5、T6时点的BIS值分别为(94.25±1.02)、(52.03±3.12)、(53.25±3.12)、(55.22±2.22)、(88.22±4.22)、(94.26±0.21),均高于实验2组的(93.16±1.02)、(49.02±3.11)、(50.17±2.11)、(51.11±1.11)、(79.46±4.18)、(93.24±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5±15)、(73±3)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6±14)、(77±2)mm Hg;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5±11)、(63±14)次/min,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4±9)、(64±15)次/min。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5.0±8.0)、(20.0±6.0)min,均明显短于实验2组的(22.0±14.0)min、(28.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麻醉阶段,采用异丙酚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医生对患者麻醉时间的把控更为具体,麻醉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6.
7.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能监测麻醉药对大脑的抑制程度。但传统脑电图体积大、干扰因素多、操作、记录、分析复杂,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analysis,BIS)由于是包含了频率,振幅位相三种特性的EEG定量指标,认为它可以反映BEG信号的全部信息。本实验在异氟醚(ISO)麻醉下,应用双频谱分析技术,监测全麻病人手术切皮时的麻醉深度并评价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2003年盐酸戊乙奎醚(商品名:长托宁)取代阿托品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技术被批准为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十年百项计划项目”推广技术之一。本院急诊科自2005年5月引进该技术以来共救治15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搭桥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微量泵输入剂量为4~6mg·kg-·1h-1,异氟醚组吸入浓度为1%~1.5%。检测诱导前、打开心包、旁路血管开放30min,术后2h、24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旁路血管开放后IL-6浓度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2h达高峰;术后2h异氟醚组高于异丙酚组(P<0.05)。IL-10浓度变化趋势与IL-6相似,旁路血管开放后、术后2h和24h异丙酚组高于异氟醚组(P<0.05)。2组患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麻醉促进IL-10的产生,抑制IL-6的产生,控制术中应激反应异丙酚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0.
自1952年McGuire等人发现红霉素A以来,红霉素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治疗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包括嗜肺军团菌、肺炎枝原体、衣原体等细菌所致的非典型肺炎等疾病有效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另一适应症是性遗传疾病,在治疗溶脲枝原体及砂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球菌尿道炎方面也显示出了它的效力。尽管本品的药代物动力学不太令人满意,其吸收因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