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苗药羊耳菊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建立羊耳菊有效组分中代表性、特征性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成分的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研究。通过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分析评价贵州不同产地羊耳菊的质量。结果建立了35批贵州产羊耳菊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指认了羊耳菊药材液相色谱指纹图谱17个共有峰中的8个,结果显示相似度在0.898~0.997,以8个化学成分作为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洋蓟素、木犀草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53~3.765、0.056~0.495、0.086~0.526、0.306~2.526、0.861~7.353、0.729~4.268、0.052~0.424、0.148~1.102mg/g。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抗炎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稳定可靠,可用于苗药羊耳菊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羊耳菊水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羊耳菊不同器官水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10种微生物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对羊耳菊水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 羊耳菊全株各器官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根对10种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抑制范围最广;茎对9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叶对8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羊耳菊各器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羊耳菊根、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62.5,62.5 mg/ml,而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3,13.8,13.5 mm;羊耳菊根,茎,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31.25,62.5 mg/ml,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15.5,14.0 mm.结论 羊耳菊水提取物体外试验证实了该民间药物具有抗菌活性,也表明了羊耳菊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新抗菌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UHPLC/Q-TOF/MS技术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分析检测羊耳菊有效组分的入血成分。方法大鼠灌胃给予羊耳菊有效组分提取物后,腹主动脉抗凝采血,血浆经甲醇二次沉淀蛋白处理。采用Eclipse Plus C18RRHD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做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负离子检测模式,同时结合布鲁克道尔顿公司的Metabolite Tools软件,鉴定和表征其血中的移行成分。结果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共检测到16个代谢产物,包括9个原型成分和7个代谢物,代谢方式主要以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的异构化、甲基化及甲基葡萄糖醛酸化的复合反应为主。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羊耳菊活性部位提取物在大鼠血中的入血成分,为进一步研究羊耳菊药材的体内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启雷  杨峻山  刘建勋 《中成药》2007,29(6):887-889
羊耳菊Inula cappa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亚灌木,根状茎粗壮。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均有分布。羊耳菊的全草或根供药用,有除痰定喘、活血调经及治跌打损伤等作用[1]。云南文山、西畴等县壮族常用为消炎、消肿药[2]。2005年版药典一部收录有傣医名方雅叫哈顿散,它是由小百部、藤苦参、苦冬瓜、蔓荆子茎及叶、箭根薯和羊耳菊根组成,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喉炎,胸腹胀痛,虚劳心悸,月经不调,产后流血[3]。该方疗效明确、应用广泛,但是对羊耳菊的化学成分研究尚不充分。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考察羊耳菊活性部位提取物(以下均简称为羊耳菊)对6种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450)主要亚型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羊耳菊高、低剂量组大鼠给药剂量分别为8. 127,2. 709 g·kg-1·d-1(以生药量计算),分别连续灌胃7,14 d后尾静脉注射Cocktail探针药物咖啡因、咪达唑仑、甲苯磺丁脲、奥美拉唑、美托洛尔和氯唑沙宗,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建立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PLC-MS)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探针药物的浓度,运用DAS 2. 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以考察羊耳菊在大鼠体内对CYP1A2,CYP3A,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这6种亚型酶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奥美拉唑指标下,给药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增大,14 d给药组的半衰期(T1/2)增大,清除率(CL)降低;甲苯磺丁脲指标下,14 d高剂量组的AUC0-t,AUC0-∞和T1/2增大;咖啡因指标下,给药组的T1/2明显增大,14 d给药组的AUC0-t和AUC0-∞增大而CL降低;但以上3个指标的表观分布容积(V)均无明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咪达唑仑指标下,除7 d低剂量组之外,其他给药组的AUC0-t,AUC0-∞和T1/2明显增大,CL明显降低,V增大;氯唑沙宗和美托洛尔的药动学参数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羊耳菊对大鼠肝药酶CYP3A,CYP1A2,CYP2C9和CYP2C19的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CYP3A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羊耳菊药材中4,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直接测定,色谱柱Eclipse XDB C18柱,保护柱为SecurityGuard C18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 (28∶72);检测波长为325 nm。结果:测定了13批不同产地市售的羊耳菊药材,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在0.12%~0.55%之间。结论:该法方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以控制该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义梅  喻珊  罗焜  姚辉  陈科力 《中草药》2014,45(3):410-414
目的 对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进行ITS2序列分析,为其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及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其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8.
羊耳菊(Inula cappa)为汉族、傣族等多民族常用药,本文综述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近40年来,已从羊耳菊中分离得到了100余种化合物,主要为倍半萜类、肌醇类、三萜类、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羊耳菊药理活性的报道较少,目前仅发现有抗氧化作用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羊耳菊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羊耳菊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和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羊耳菊全草的化学成分,用现代波谱技术(EI-MS,1H NMR,13C 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羊耳菊全草的氯仿和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橙黄胡椒酰胺苯甲酸酯(2),大黄素甲醚(3),东莨菪亭(4),香草醛(5),松柏醛(6),丁香醛(7),丁香酸(8),木犀草素(9),芹菜素(10),壬二酸(11),三十二烷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8,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羊耳菊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对羊耳菊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首次详细地描述了羊耳菊的生药性状,根、茎及叶的横切面显微特征及粉末特征。结论:本实验结果为羊耳菊的生药鉴定,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