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维柱教授从事针灸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经验颇丰,临证治疗尤以透穴针法应用得心应手.针对目前针灸发展的现状,田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治疗心得,提出了有关腧穴的应用操作应与透穴相结合并形成规范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此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田维柱教授从事中医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多年,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眼针的发扬有着突出的贡献.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田老注重针药并举,以中药治标,调和气血、熄风通络,以针刺治本,调治脏腑、平衡阴阳.针药并举,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同达到“平衡阴阳、熄风通络止痉”的目的,且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归纳总结田维柱教授针药并举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为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崔鹏黎  海英 《新中医》2011,(1):153-154
田维柱教授是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特种针法研究会秘书长、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田教授治疗面瘫取穴精,用药少,疗效确切。笔者在跟师临证中,收获颇丰,现将田教授治疗面瘫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田维柱,1967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学术带头人,从事医,教,研工作已40年,对中医内科及针灸有多年的钻研及经验积累,对眼针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田维柱教授兼任全国特种针法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5.
田维柱教授认为面肌痉挛属"睥轮振跳""瘛疭"等范畴;责之于"风",也可因劳累过度、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导致;分为风邪袭络和阴虚风动两类;提出面肌痉挛和面瘫均由面部经络失养、阴阳失衡所致,治则大致相同:平衡阴阳,舒经通络;但两者病因病机不同,故取穴也不同;面肌痉挛"动之太甚",根据经络"如环无端,周遊不息""行气血,贯阴阳"的特点,可通过健侧调整不平衡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面瘫病变侧"动之无力",故针刺病侧,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病侧肌肉力量,以达阴阳平衡。"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症田师以风为纲,滋阴熄风、通络止痉,按痉挛部位取穴健侧针刺,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达到平衡经气、调和气血、舒柔经筋的目的;配合肢体远端取穴,通过经络感传、经气直达病所,使筋脉得到气血滋养;依据抽搐部位,分别酌加对侧眼、面及口角部腧穴,取病变对侧眼周阿是穴、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合谷,病变侧中渚、太冲、内廷。田师强调急性期乃正邪交争期,使用强烈刺激手法,致使攻伐太过,损伤局部正气,反而会留邪之弊;重视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国名医针灸专家田维柱教授在对眼针理论反复研习的基础上,参照八卦具体方位对照衡量,通过多年大量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并完善了眼针分区定穴。  相似文献   
7.
海英 《光明中医》2010,25(10):1780-1781
笔者通过分析田维柱教授临证的辨证论治,针刺取穴原则和手法及临床经验,总结出田维柱教授的诊疗特点:①注重整体观念,重视经络辨证;②倡导治神理念;③重视调和阴阳。以期望同道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8.
田维柱教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见解独到,眼针选取肾区、肝区、下焦区配合攒足穴,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眼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因取穴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田维柱教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见解独到,眼针选取肾区、肝区、下焦区配合攒足穴,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眼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因取穴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海英 《四川中医》2011,(6):12-13
介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田维柱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田维柱教授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治疗以归脾汤为主方,重用龙骨牡蛎,配合眼针疗法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