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疫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本文通过对王履关于疫病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阐释王履疫病理论创新及其对后世影响。针对金元时期大多数医家将温病混作伤寒立论,王履从概念、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上对伤寒、温病加以区别,并指出伏邪为温病的病因,提出了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的病因观,认为温病的主要病机为郁热自内向外透达,治疗上主张清里热为主,兼用辛凉解表之法,善于运用“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医治温病;同时发挥寒疫致病理论,指出寒疫的病因为时行不正之气及重感异气所致。其对温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明清温病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4,(7):1220-1220
王履(约公元1332—1391年),明代昆山人。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工诗能文,善画山水,尤精于医。初学医于金华朱彦修并成为其得意弟子之一。著有《医经溯洄集》一卷、《百病钩玄》二十卷、《医韵统》一百卷、《伤寒立法考》、《医史补传》等,可流传后世的仅有《医经溯洄集》二十一篇。王氏在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  相似文献   
4.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1,31(12):1339-1339
元代医家王履在论述张仲景伤寒立法之意时说:"冬日被寒邪伤害,有当即发病的,有当时不发病的。当即发病的,在感受寒邪的时候发作;不当即发病的,过了冬季而在春天和夏天发作。当即发病的称它为伤寒,不当即发病的叫它温病。伤寒病、温病,它们的类别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源却没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5.
《医经溯洄集》为元末江苏医家王履所著。通过对该书21篇医论的系统梳理研究,重点整理归纳出六个方面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其对明清医学发展的影响,即:阐发"亢害承制"理论,澄清伤寒和温病、热病的概念,发挥五郁之治,解释阴阳虚实病机,首创真中、类中之说,强调审证求因。揭示了王履善于继承、学不泥古、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6.
(十)[原文]气系居喉咙之前,连乎华盖;食系居咽门之下,接夫太仓。  相似文献   
7.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 [原文]: 由其显而具见,此形之名;则其实而有阂,此质之评。体取其形貌之可测,躯取其小大之可明。骸义存于众骨,身义取于象形。兹举其概请言其精首圆法天足方则地圆奇而特;方偶而并。  相似文献   
10.
[评析]本段共八对旬,介绍腋、胁、肩、背、腰、骶各部位的古名、异名,解释不甚明确,对仗句有的不合规格,疑传写有误。腋窝称“腋”,腋下各有肋骨合称“胁”,上部胁又称“胠”,下部胁肋称“季胁”(后来限指第十一、十二肋),胁下方腰侧虚软处称“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