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65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穴对痤疮患者大肠经前臂循行线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5名痤疮患者作为受试者,给予电针合谷穴,采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电针前、电针时和电针后检测大肠经前臂循行线上合谷-阳溪段、阳溪-曲池段的皮肤温度,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皮温变化。结果:合谷-阳溪段:与电针前比较,电针时、电针后受试者该段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受试者该段皮温低于电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溪-曲池段:与电针前比较,电针时、电针后受试者该段皮温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后受试者该段皮温低于电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穴可以降低痤疮患者大肠经前臂循行线皮肤温度,促进气血循经走向头面,从而增加患者面部的气血灌注,增强面部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余尚贞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辨证,结合开、阖、枢理论,以太阴阳明升降不和为病机,从太阴阳明入手论治高血压病,结合五运六气选方六戊年麦门冬汤,临床治疗多例,疗效甚佳。开、阖、枢理论源于内经,是对人体三阴三阳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我们可从中窥得开、阖、枢理论之部分面貌,比如对太阴、阳明经的了解,并拓展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六经气津互化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试析陆懋修从阳明论治温病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懋修(1818-1886),又名免研,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后期著名的医学家。陆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儒医兼通,陆氏秉承家学,对先人的医学成就颇为敬重。他曾三十余年坚持潜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医学经典著作,终于贯通医理而成为一代名医。陆氏一生博览群书之余,著述不断,  相似文献   
5.
柴葛解肌汤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是一首辛凉解表兼清里的方剂,原治阳明经无汗,以及三阳经合病者。从药味分析,其中羌活、桔梗为太阳经药;柴胡、黄芩、芍药为少阳经药;葛根、白芷、石膏为阳明经药。在儿科临床上,我们以此方加减治疗邪在三阳经之发热热症,效果颇佳。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居室是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场所,在居室内人们不断地进行呼吸及间接或直接的接触。居室空气的细菌污染,由其是致病性细菌的污染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性疾病。为调查居室内空气细菌污染情况,我们于1996年10月初在牡丹江市西安区,爱民区、阳明区进行了居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黄绥心  戴春福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0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云:"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甘苦合化阴气法",是前人治疗小便不利少有提及的一种治法.此法是以甘寒与苦寒药物配伍,治疗邪热耗伤所致阴液亏虚之证.冬地三黄汤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组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于三叉神经痛及上颌窦、筛窦、额窦、喋窦的解剖部位与经络学说中的少阳、阳明经脉循行部位有密切关系,故以该理论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以针刺少阳、阳明经脉穴位及口服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之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鼻渊观察疗效.结果: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少阳、阳明经脉循行与三叉神经及上颌窦等的解剖部位相似,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辨证论治兼顾足阳明胃经治疗不寐,并探讨不寐的病机,结果:55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5%,并对不寐病机的认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