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基于GLP-1R/cAMP/PKA/CREB探讨泽泻汤(Zexie Decoction, ZXD)体内外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激活棕色脂肪的作用机制。西式饮食(western diet, WD)诱导高脂血症小鼠模型,设置对照组,WD组(模型组),ZXD低、中、高剂量组;体外诱导3T3-L1细胞成脂分化模型,以毛喉素(forskolin, FSK)作为阳性对照,设置ZXD低、中、高剂量组。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结果提示,与WD组相比,泽泻汤促进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表达;同时泽泻汤上调了细胞中UCP1、CPT1β、PPARα等基因;Western blot检测PGC-1α、UCP1、PPARα的蛋白表达也表现出随泽泻汤剂量依赖性升高,表明泽泻汤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激活棕色脂肪。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WD组,泽泻汤处理后,白色和棕色脂肪细胞明显缩小,ATGL、HSL、MGL、PLIN1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油红O染色和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TC、TG水平均提示泽泻汤改善脂质蓄积,促进脂肪分解。p-CREB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发现,泽泻汤处理逆转了WD导致的p-CREB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3.
棕色合剂作为止咳、化痰药已被临床应用多年,效果肯定,但棕色合剂的口感却让一些人不易接受.我院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摸索,对棕色合剂处方进行了改进,临床应用后普遍反映比原来的制剂止咳、化痰效果更好,口感也得到了改善,现将改进后的处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何欣  吴清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72-173
我院自1994年以来,根据名老中医唐福安先生治疗咳喘的经验方研制成山耳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与棕色合剂比较化痰、止咳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观察1994~2001年COPD患者460例,男性260例,女性200例;年龄52~9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0例。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棕色合剂(甘草浸出液)10ml,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予山耳合剂(山海螺15g,佛耳草12g,车前草15g,鱼腥草30g,银杏叶12g,山豆根15g,甘草6g),每日1剂,浓煎至150ml,每日3次,每次口服50ml。两组均治疗7d。所有病例均合用抗感染治疗。2疗效观察2.1疗效…  相似文献   
5.
补锌对急性冷应激大鼠解偶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补锌对大鼠耐寒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 4组 ,1、3组正常进水进食 ,2、4组给予正常饲料 ,饮高锌水 [补锌 1mg (kg·d) ],5d后 ,3,4组大鼠于 - 15℃的冷室中暴露 2h ,测各组直肠温度后与 1,2组一同宰杀 ,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锌含量 ;用3 H标记的鸟嘌呤核苷酸 (3 H GTP)与线粒体上解偶联蛋白 (UCP)相结合 ,用液体闪烁仪测定其放射性活性 ,经ScatchardPlot测定出两者结合的解离常数 (Kd)和最大结合量 (Bmax)。结果 未补锌组和补锌组直肠温度下降的幅度分别为 - 2 95± 0 6 1和 - 1 16± 0 39℃ (P <0 0 5 ) ;冷暴露可以增加组织的锌水平 ;补锌组、冷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Bmax增加 ,Kd值无明显差别。结论 适量补锌可以通过增加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中UCP含量提高机体的耐寒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肠道菌群与棕色脂肪组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机制和广泛联系,但是目前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揭示棕色脂肪组织与肠道菌群间的潜在关系,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实验思路。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brown adipose tissue,intestinal flora,obesity,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family”为英文检索词,以“棕色脂肪组织,肠道菌群,肥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家族”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中检索1994-01-01/2020-06-01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筛选、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PPARs又可以影响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进而调控肥胖;PPARα、PPARβ和PPARγ都与脂肪代谢有关,可以被相应的激活剂激活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表达,其中PPARγ在肠道菌群和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联系最为密切,肠道菌群代谢的变化可以上调PPARγ的表达,从而激活棕色脂肪组织达到减肥的目的;②调节肠道菌群与棕色脂肪组织的关系可以治疗肥胖症;③从棕色脂肪组织、PPARs信号通路两者中研究抵抗肥胖的相关药物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清Irisin(鸢尾素)的水平,研究Irisin在CH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5例,并根据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12例,心功能Ⅲ级患者15例,心功能Ⅳ级患者18例,另选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Irisin水平,并完成心电图(ECG)、LVEF、空腹血糖、心功能等常规检查项目。比较健康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亚组间的Irisin差异,并对Irisin与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心力衰竭组Irisin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NYHA分级Ⅱ、Ⅲ和Ⅳ级患者中逐渐降低。(3)心力衰竭组的LVEF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间逐渐下降。(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r=0.694,P<0.05)。结论 (1)在CHF患者中血清Irisin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故可以作为CHF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用于CH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为CH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可以反映心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最初,棕色脂肪组织(BAT)是被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思纳(Conrad·Gessner)在1551年所发现[1]。人们通常认为BAT只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新生体当中,后来随着对BAT在新陈代谢相关性疾病中作用的了解,尤其是在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过程进一步发现,成年个体当中也存在着BAT[2]。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18F-FDG PET/CT)可以无创的通过测量组织的糖代谢来发现BAT,摆脱了以往只能通过病理验证的方法,这也加快了人们对BAT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饮食营养干预措施 (薛长勇) 中链甘油三酯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及其β3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的影响(张永)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30年中,肥胖症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加,在绝大部分西方国家肥胖症的患病率都较1980年前翻了2~3倍,肥胖及超重人口占总人口近50%。中国通常被认为是拥有世界上最瘦人口的国家之一,现在却面临着超重和肥胖飙升的重大难题,目前中国的超重和肥胖人群达到了4.01亿。肥胖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癌症、骨关节病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的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