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十问歌>对问诊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问诊对确诊病情有重要作用,而汗出情况对判断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临床问诊和辨治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徐杭 《中医药学刊》2002,20(3):352-353
论述了颜色与疾病的关系,可据色辨病,判断预后,颜色对人心理活动有较大影响,合理利用颜色将有助于病体康复,颜色对某些疾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4,(11):2265-2265
《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疾矣"。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之作用。昔轩辕氏定本草,作《黄帝内经》,卢扁雷桐,莫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清代新安医家汪宏(广菴)读其遗文,会其指趣,认为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顾欲知其诊之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着见于四诊,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  相似文献   
4.
李敏 《光明中医》2010,25(7):1306-1308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谓望色察病是很高明的诊断方法。又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气血之所会,所以临床望色之中尤其注重于望面色。笔者就"中医望诊之望色"的"说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生等五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面部病色行走理论来源自《内经》,依据其内容及后世医家相关阐述,将其命名为"望色行走".本文从行走方向、所向何方、表现形式、疾病逆从4个方向探讨"望色行走"的主要思想内涵,发现行走方向有六,病色所向趁虚而走,蔓延、转移为病色行走的两大方式.在病色行走的基础上结合五色查病,察其疾病浅深顺逆.以期为面部望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色诊内容、正常肤色特征及病色主病规律方面对中维医色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以上几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加强对色诊内容及方法进行研究,促进两者诊法理论体系内涵的相互借鉴及互补。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手诊中望色的概念、内容、方法及意义,并从常色与病色、善色与恶色、五色主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望色在手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从望神、望色、望形态三个方面对《伤寒论》有关望诊的内容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的望诊是通过对病人反映在外的神、色、形、态及排泄物的色质变化,对病人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这种科学的诊病方法,不仅可用于外感病,而且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