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1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58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认为气机的运行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了解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规律,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结合药物性味升降理论探讨中医气机运动形式及具体方药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治疗思维及古人遣方用药的真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矛盾用药法临证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治 《新中医》2005,37(3):83-83
矛盾用药法是采用药性和功能完全相反的药物组合,以一方为主、一方为佐之药,从而达到相反相成的治疗目的。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用药特色。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矛盾用药法可以归纳为以下7类。  相似文献   
3.
黄芪性味甘,微温。其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本经》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明本草》又日:“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以上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的功效。故笔者用重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药》2007,(12):17-17
中医认为,用不同的水送服不同的中成药,可提高药物的疗效.服用中成药时,若能辨证地选用药引,不仅可以引药归经、增强疗效,还能矫味、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中药在“功效”记述上的不完整性,有碍于中药学的发展。文中举例说明“功效”记述在内容、系统、层次、方药离合、概念上的不完整性,并初步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性味合参与药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翠华 《现代中医药》1991,(2):47-47,F003
  相似文献   
8.
李振华教授调理脾胃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河南省洛宁县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全国片批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著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等,并负责研究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且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李老整理总结出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提出通过药物件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川药大法。  相似文献   
9.
10.
中药性味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中药性味的传统认识,现代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由此提出对中药性味的研究,应从疾病寒热的内涵入手,从药理方面探索寒热药性特点;从药味明显的中药着手,找出药理作用与药味的相关联系,从而形成现代的性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