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肉苁蓉种子的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改进TTC法测定肉苁蓉种子活力的方法和调查肉苁蓉种子于5℃贮藏时种子活力的变化。方法研究了TTC法中种皮、TTC溶液、次氯酸钠(NaClO)溶液和染色时间对肉苁蓉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于5℃贮藏了不同年限种子活力。结果肉苁蓉种子于40℃下用0.5%TTC溶液染色48h后,再用0.2%NaClO溶液漂白2h后镜检;采收后贮藏于5℃保存1~2年的种子,其活力没有明显变化,但高活力种子的百分比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提供了一套方便快捷的测定肉苁蓉种子活力的方法;肉苁蓉种子于5℃贮藏有利于提高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2.
江西寄生药用种子植物的调查研究徐志杰,赖学文(药学系药用植物教研室)关键词江西,寄生类,药用种子植物,调查研究有少数药用种子植物营寄生生活,这些植物从另一植物体摄取部分或全部的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为养料,被摄取部分养料的植物叫寄主,寄生植物必须依赖寄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寄生类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寄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部分常用寄生类中药的基源、性味归经、寄生类型以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对寄生类中药在清肺排毒汤、药食同源目录,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情况进行频次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对其寄生类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寄生类型中,根全寄生>茎寄生>根半寄生>共生=腐生;在性味中,平>温>凉>寒,无热性;含甘味>含苦味>含辛味>含酸味=含咸味,其中甘辛、甘苦、甘咸、苦咸各1种;在归经中,肾>肝>大肠>脾>肺>心=膀胱,无小肠经。结论 寄生类中药寄生类型以根全寄生居多,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肾经居多,祛风湿、补肝肾、清热解毒是其主要功效。寄生类中药的形态、习性、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锁阳中三萜及甾体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From the whole parasitic plant of 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 three ursane type triterpenes, three steroidal compounds, palmitic acid and sucrose were isolated. The triterpenes were identified as acetyl ursolic acid (2), ursolic acid (3) and a new compound, ursa-12-ene-28-oic acid, 3β-propanedioic acid monoester (1). The steroidal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β-sitosterol palmitate (4), β-sitosterol (5) and β-sitosterol glucoside (daucosterol, 6). Compounds 2 and 5 were found in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5.
寄生被子植物中有一类寄生在寄主根部,通过摄取寄主的水分和养分而生存的特殊植物类群即为根寄生植物。近年来有关外源信号物质对根寄生植物作用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外源信号物质对根寄生植物种子萌发、吸器形成的刺激作用及其刺激机制的研究。对根寄生植物种子萌发具有刺激作用的外源信号物质主要是倍半萜、氢醌类物质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对根寄生植物的吸器形成具有刺激作用的外源物质主要包括醌类、酚类、黄酮类3大类物质,其核心结构是对苯醌。外源信号物质刺激根寄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很可能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机制进行作用的;而刺激吸器形成则与氧化还原机制密切相关。外源信号物质对根寄生植物作用的研究对揭示根寄生植物种子萌发、吸器形成的机制及其寄生关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对有害根寄生植物的防治和有价值根寄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ITS2条形码对寄生植物锁阳-白刺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并分析它们之间及它们近缘种的亲缘关系。方法:通过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r DNA-ITS2的内转录间隔区,经DNAstar软件校对拼接,预测植物的ITS2二级结构图;利用MEGA 6.06软件计算种内、属间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通过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比对和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分析属间、种间和种内遗传关系。结果:锁阳和白刺的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29 bp和232 bp,GC含量分别为48%和63%。锁阳和白刺的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4 4和0~0.022;锁阳和白刺的属间遗传距离为2.234 0~2.443 3。结论:ITS2条形码可以很好地鉴定、区分锁阳、白刺及它们的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肉苁蓉生态产业 推进西部荒漠地区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肉苁蓉为著名的补益中药,为我国西北地区名贵、特色中药材之一。肉苁蓉属植物为寄生植物,其寄主为防沙固沙植物梭梭和柽柳属植物等。为了解决肉苁蓉的资源问题,同时,利用其寄生特性,通过发展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实现可持续治理沙漠的目标。本文作者及相关课题组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本文从肉苁蓉属植物野生资源调查与保护;系统的化学成分、药效学和质量比较研究,将管花肉苁蓉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系统的生物学与栽培学研究,建立优质肉苁蓉高产、稳产种植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和在产地连续召开学术研讨会,提高政府和群众的认识,促进种植技术推广;结合西部开发和沙漠治理,大规模发展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栽培;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管花肉苁蓉生态产业;以及开发系列产品,促进肉苁蓉产业发展等七个方面,系统介绍了25年来肉苁蓉生态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通过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沙漠治理新模式。本文还对今后肉苁蓉生态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我国肉苁蓉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管花肉苁蓉寄生及不同寄生数量对一年生中国柽柳光合特性和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未寄生、寄生1个、4个、8个管花肉苁蓉的柽柳分别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测定分析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干重等生长指标。结果: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三者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CK;10月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月11日柽柳叶的光合速率达到峰值,11月柽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的干重均显著降低,各指标均表现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结论:管花肉苁蓉寄生促进了柽柳叶光合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各部位的生长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茯苓的食疗药膳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菌的干燥核。性味甘,平。《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临床上常用于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现代药理学检测,茯苓的有效成分90%以上为茯苓多糖,还含有茯苓酸、蛋白质、脂肪、钾盐、麦角甾醇、组氨酸和卵磷脂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改进TTC法测定肉苁蓉种子活力的方法和调查肉苁蓉种子于5℃贮藏时种子活力的变化。方法研究了TTC法中种皮、TTC溶液、次氯酸钠(NaClO)溶液和染色时间对肉苁蓉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于5℃贮藏了不同年限种子活力。结果肉苁蓉种子于40℃下用0.5%TTC溶液染色48h后,再用0.2%NaClO溶液漂白2h后镜检;采收后贮藏于5℃保存1~2年的种子,其活力没有明显变化,但高活力种子的百分比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提供了一套方便快捷的测定肉苁蓉种子活力的方法;肉苁蓉种子于5℃贮藏有利于提高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