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5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407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398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710篇
内科学   913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531篇
特种医学   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88篇
综合类   3497篇
预防医学   552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1559篇
  21篇
中国医学   3191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730篇
  2012年   843篇
  2011年   911篇
  2010年   786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719篇
  2007年   746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667篇
  2004年   595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渐以年轻化的趋势呈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品质。本文简单阐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并就中医药的角度对该病的治疗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见解和新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PDPN的临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疗效不显著,尤其是疼痛的缓解不理想。近年来,PDPN神经损伤时人体自身对神经纤维的修复状况、外源性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研究,以及相关疼痛症状的改善与否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如皮肤神经纤维的密度减低与角膜神经纤维的长度变短,均会引起和加重PDPN病人的疼痛;反之,疼痛则会减轻。而在脊髓背角与背根神经节中,离子通道的开闭、相关细胞因子的活跃程度,对PDPN病人的神经损伤及修复均有促进或抑制的影响。此外,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对PDPN有干预效果。未来,临床治疗PDPN的研究方向或可考虑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相关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3~7 d、6个月进行肢体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结果 180例患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1例检测出双侧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针极肌电图正常;病程6个月时,56例出现NCV异常,运动神经总异常率为3.6%,感觉神经总异常率6.4%,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肌电图:①患侧:21例出现插入电位延长,18例有自发电位;②健侧:4例出现插入电位及自发电位。SSR: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病程6个月时,健侧、患侧SSR潜伏期、波幅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潜伏期、波幅及患侧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急性期对比,患侧及健侧下肢、健侧上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上肢潜伏期及所有肢体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程6个月出现周围神经损害,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而在急性期出现SSR抑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收治的首次诊断为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干预治疗。抽取2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计算BMI,观察2组患者血糖、血脂、下肢血管功能、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2)分别为(0.21±0.06)mm、(36.74±1.70)cm/s、(85.01±5.97)pg/mL、(5.51±0.19)ng/mL,低于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6.68±3.48)m/s、(67.66±5.42)m/s、(37.72±3.75)m/s、(54.77±3.86)m/s、(64.69±4.45)m/s,高于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 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可改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与下肢运动能力,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肢体缺血预处理与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疗效,初步探讨肢体缺血处理对DPN的保护机制。方法根据DPN诊断标准,选取DPN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均给予降糖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静滴基础上,每天对试验组患者行缺血预处理:标准血压计袖带放置于患者上肢上臂充气阻断血流5 min,而后放气再灌注5 min,如此循环5次;对照组加用甲钴胺静推;10 d为一疗程。测定各组实验前及一个疗程结束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评估症状缓解程度。结果试验组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试验前升高2.4 m/s左右,症状较试验前明显缓解,VEGF水平试验后较试验前升高(P0.05);对照组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试验前升高1.3 m/s左右,症状较试验前改善不明显,VEGF水平实验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对DPN患者的效果优于甲钴胺,其保护机制可能是促进VEGF因子的释放,营养神经,促进神经恢复,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抗氧化应激,减少自由基损害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弥可保肌内注射治疗,治疗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穴位治疗,10d为1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高于对照组的83.3%(50/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壮医药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愈率、好转率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价廉,易于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展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限为2017年8月—2018年1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1例)、中药组(21例),分别开展常规治疗、中药穴位敷贴+中药汤剂治疗,比较治疗结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TCSS(多伦多临床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以上评分均较常规组具鲜明优势(P<0.05);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与中药组0.0%相比,未见鲜明差异(P>0.05)。结论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展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症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对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测,旨在定量地了解其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胚雪旺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人胚雪旺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组织工程方法用PLGA导管和polyglactin 910纤维负载人胚雪旺细胞预先构置好人工神经,然后用于修复大鼠20mm的坐骨神经缺损,并与神经切断后原位缝合以及用单纯的PLGA导管进行修复的实验组进行对照。通过活体肢体功能观察、靶器官肌肉测量、电生理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连续组织切片图像分析以及透射电镜等检查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人工神经修复组神经再生良好,效果接近于神经原位缝合组,明显优于单纯的PLGA导管修复组。结论:人胚雪旺细胞构建的人工神经可以修复20mm的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0.
经皮电刺激在周围神经嵌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嵌压征在手术松解后应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5年来收治的28例周围神经嵌压的病例,经手术神经松解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予功能评定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4周、8周、12周的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电刺激分别为71%、86%、100%;对照组分别为50%、57%、71%。统计学显示电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有效提高了周围神经嵌压征患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