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话两则     
吾业医未久,遇邻村一青年问医,言彼父患“中风”之疾,某西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而未效,半年来卧床不起。吾往视之,见老翁年70许,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尤以上肢为甚。老翁神情哀戚,有待毙之心,无就治之意。其人舌胖苔腻,脉细而涩,乃以补阳还五汤付之。半月后其子来告,称服药后大有起色,可下床扶杖而行,求吾再诊。翁见吾,竞喜极而泣。吾未暇多思,前方既效,乃不更方。又逾半月,  相似文献   
2.
生气会胃痛腹痛,悲伤会食欲下降,紧张会引起腹泻,惊吓还会让人"屁滚尿流"。饥饿时会大发脾气,吃得好会心情舒畅,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样的一些经历你一定曾经有过,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志活动不都是和大脑有关吗,这里怎么都和胃肠道扯上瓜葛了?情志和大脑密切相关不假,但不是"专利"。人体不但有大脑,还有第二大脑,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  相似文献   
3.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致失眠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失眠症状。魏玮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认为胃肠疾病伴失眠的病机为气血不化、营卫失和;胃肠不和、神明不安;肝胃不和、上扰心神;升降失常、阴阳失交。提出从补气血以助睡眠、调营卫以促安寐、和胃肠以安神明、和肝胃以安心神、调升降以复阴阳5个方面调和胃肠、调节睡眠,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白<素问·逆调论篇>,原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世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笔者在临床上注意脾胃之病所敛之失眠者,并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温胆汤为历史名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满意疗效.据考证温胆汤出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后为《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由"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三两、枳实二两炙、甘草一两炙"组成,指出其病机是"胆寒固也",寒者温之,故重用生姜、陈皮.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进一步扩大了温胆汤的适应范围,言其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组成为《千金要方》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由四两减为五片;指出其病机是"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痰涎"与"气郁"变生诸证都可以运用温胆汤,至此后世之同名方剂多是在《三因方》温胆汤基础上灵活加减变化,最终形成了温胆类方[1].  相似文献   
7.
正姜树民,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先后从师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国家级名医周学文教授数载,颇得恩师真传,并对各类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姜树民教授从事消化病研究30余年,善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善于治疗脾胃病。吾有幸拜入姜师门下,随诊于旁,现试将姜树民教授应用"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指导治疗相  相似文献   
8.
后世医家及学者对<素问·逆调论>中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做出了详细精湛的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可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卧不安则胃不和"呢?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可影响胃的功能.文章从中西医多方面阐述作者对"卧不安"与"胃不和"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以来,笔者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失眠2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5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38.4岁,病程1个月~3年,AIS评分小于4分0例、4~6分8例、大于6分19例。对照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22~66岁、平均39.5岁,病程1个月~5年,AIS评分小于4分0例、4~6分10例、大于6分17例。两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0.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1]74原文旨在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