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51篇
  免费   1718篇
  国内免费   1544篇
耳鼻咽喉   107篇
儿科学   124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956篇
口腔科学   159篇
临床医学   2585篇
内科学   1677篇
皮肤病学   294篇
神经病学   557篇
特种医学   6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285篇
综合类   7929篇
预防医学   1490篇
眼科学   263篇
药学   7712篇
  29篇
中国医学   6624篇
肿瘤学   331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583篇
  2022年   720篇
  2021年   717篇
  2020年   595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661篇
  2016年   690篇
  2015年   847篇
  2014年   1246篇
  2013年   1358篇
  2012年   1750篇
  2011年   1939篇
  2010年   1684篇
  2009年   1618篇
  2008年   1910篇
  2007年   1681篇
  2006年   1427篇
  2005年   1501篇
  2004年   1315篇
  2003年   1205篇
  2002年   1057篇
  2001年   844篇
  2000年   748篇
  1999年   683篇
  1998年   610篇
  1997年   723篇
  1996年   656篇
  1995年   477篇
  1994年   387篇
  1993年   310篇
  1992年   298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66篇
  1989年   251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国内三家医院临床确诊隐球菌病的分布、药敏试验、临床特点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提高临床对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 2019 年国内三家医疗机构33 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实验室检查和药敏结果。结果 33 例隐球菌病患者(男性25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龄50.4±12.6 岁,10 例无基础疾病。33 株隐球菌中新生隐球菌31 株,格特隐球菌2 株,其中16 株(48.5%) 来自脑脊液,7 株(21.2%) 来自肺穿组织。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有发热18 例,头痛14 例,恶心呕吐9 例。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没有获得耐药;1 株对氟胞嘧啶有获得性耐药。脑隐球菌病主要选择两性霉素B 进行治疗,肺隐球菌病选择氟康唑,好转15 例,死亡3 例,转院8 例,另有7 例未经治疗转院。结论 隐球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发热、头痛和恶心呕吐最常见,单纯肺隐球菌病无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绝大多数菌株均没有获得耐药;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3.
4.
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禽粪和腐败植物或蔬菜中。自然界中的隐球菌没有荚膜,易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隐球菌病。由于身体内的隐球菌会形成厚而黏着的荚膜,不易气溶胶化,因此,隐球菌肺炎并不属于传染性疾病,罕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有极少数新生儿由母体经胎盘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评价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的形状、大小、显示率及其影像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经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的成年人病例,在横轴位图像上观察其形状,并测量横径的最大值。结果:242例心包后上隐窝可显示,占94.16%。心包后上隐窝大致分为新月形、半圆形、三角形、线形、不规则形,分别为102例(42.15%)、41例(16.94%)、33例(13.64%)、17例(7.02%)、49例(20.25%)。男性心包后上隐窝横径为15.8±3.0mm,女性横径为13.7±3.2mm。结论: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在128层螺旋CT上绝大多数可显示,心包后上隐窝的横径大小的差异性与性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形状与性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并应与邻近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裂所致牙髓炎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隐裂所致牙髓炎院外误诊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就诊医院数为3个3例,2个4例,1个4例。经治医生数为5个1例,4个1例,3个2例,2个6例,1个1例。侵入性治疗的牙数共有2颗。在错误诊断数方面,3次1例,2次4例,1次5例,多数患者存在确诊前就诊次数多且就诊医院多的现象,经治医生人数和误诊次数较多。结论临床医生轻信患者述说的主观症状、检查方法不全面、对疾病认识不足、未能准确定位以及部分病例症状与体征隐蔽都容易导致牙髓炎误诊,因而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与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187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Mohd Sulong疼痛分级、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X线改变、术后2年治疗成功率。结果 术前两组Mohd Sulong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修复术后1周两组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83%较对照组88.41%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观察X线改变率为3.26%较对照组14.74%显著降低(P<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57%较对照组82.11%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能够缓解隐裂性牙髓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对比一次性根管疗法与多次根管疗法在隐裂性牙髓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收集我院口腔科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接诊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60例(60颗牙)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施行常规多次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施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时的疼痛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多次根管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观察PAMD对胰腺癌BxPC-3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讨论PAMD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作用靶点。方法: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以不同终浓度的PAMD培养液进行干预,对照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进行以下实验:(1)利用台盼蓝染色测定各组中BxPC-3细胞生长周期;(2)运用MTT法检测各组BxPC-3细胞增殖情况;(3)利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BxPC-3细胞中Shh、Ptch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癌细胞生长缓慢;(2)PAMD高、低剂量组及5-FU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2.35%、44.62%、56.07%;(3)与对照组相比,Shh、Ptch1 mRNA的表达均下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MD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对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位点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PAMD对胰腺癌的抗癌作用机制可能与Hedgehog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脑出血SD大鼠脑水肿及血肿周围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分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小檗碱治疗组。采用注射未凝自体动脉血的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小檗碱治疗组大鼠于造模后腹腔注射小檗碱溶液40 mg/kg,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1脑出血组及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2脑出血后,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并于术后72小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小檗碱治疗组大鼠HIF-1α、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64,P<0.01)。3脑组织含水量呈进行性增加且于术后72小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小檗碱可以显著减少脑出血后脑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血肿周围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促进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