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3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柴胡汤临床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方剂组成 :柴胡、黄芩、大黄、白芍、枳壳、生姜、大枣。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而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邪热下利等。笔者在临床中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灵活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内科杂证 ,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 积聚裴某 ,女 ,70岁 ,农民 ,2 0 0 1年 7月 2 2日初诊。患者于 2月前出现腹部胀痛不适 ,时发时止 ,纳差 ,乏力 ,面色萎黄。遂到县医院检查治疗 ,查血常规正常 ,尿 (- ) ,大便潜血(± ) ;HBsAg(- ) ,HBC(+) ,ALT 4 2 ,TB 16 .4 ,甲胎球阴性 …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 ,具有益气升阳 ,调补脾胃之功用。本为脾胃气虚 ,中气下降所致之诸证而设。笔者根据谨守病机 ,异病同治的原则 ,将原方适当化裁后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病证 ,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数例报告如下。1 癃闭聂某 ,男 ,76岁 ,农民 ,1 992年 1 1月 2 7日就诊。自述排尿不畅 ,点滴而出 ,少腹坠胀 ,反复发作 3年余 ,每遇过劳或受凉后诱发 ,曾在某医院检查 ,诊为“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3天前因过劳后饮凉茶而前症复发 ,初觉少腹坠胀 ,时欲小便 ,点滴而出 ,渐至小便闭塞 ,点滴不出达数小时之久 ,某村医又给以“速尿 40mg”…  相似文献   
3.
导师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业医近60载,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见长。笔者在随师学习过程中,曾观察到周师治疗多种类型的内伤发热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1 经验简介 1.1 细询病史,审证求机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亦可表现为高热。周师认为,诸种内伤病因,如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均可致内伤发热,其性质总不外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湿热壅滞及瘀血阻滞  相似文献   
4.
徐巍龙  杨继兵 《光明中医》2012,27(6):1076-1078
目的 探讨总结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的进展;方法 阅读并整理近年来各大期刊文献关于癌性发热的文章,整合思考后加以归纳和总结;结论 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在肿瘤治疗上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将两种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扬长避短;结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国已普遍被患者接受,并得到肿瘤学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一种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将发热分为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其中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养、卫气营血不和导致[1]。内伤发热患者的体温常处于低热状态,一般来说,属于功能性损伤的内伤发热恢复较好,而属于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内伤发热则预后较差[2]。发热在临床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必经的病理过程,同时也是疾病传递出来的重要信号。体温的变化曲线常可反映疾病的变化方向,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发热会对机体产生很大危害,并影响机体一系列代谢功能。例如人体体温每上升1℃,机体代谢率会增加13%,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消耗增加,并会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功能紊乱[3]。西医治疗发热的措施有限,主要以抗生素、退热药、物理降温及补充营养物质等维持治疗为主,且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一般[4]。相对于西医治疗与护理而言,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对于发热尤其内伤发热颇具特色且疗效可观。现本文观察个体化中医护理对内伤发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郝晓宇  齐文升 《北京中医药》2023,(10):1142-1144
<正>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患者多仅以发热为其主诉,就诊时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且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其病因诊断与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1]。西医临床以支持性治疗为主;或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但效果不佳,且增加了抗生素耐药的风险[1]。齐文升教授善用经方治疗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测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天内波动大于1.2℃),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病机以“虚、湿、热、郁”多因素错杂,其中正虚为发热之本,可责之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同时可见湿邪内阻、湿热胶结、气机郁滞等。治疗上应辨清“虚、湿、热、郁”之轻重,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若湿、热、郁等实证为主,应化湿、清热、开郁为先,兼以固本补虚;若气血阴阳之本虚为主,应固本扶正为先,气虚应益气兼顾脾胃,血虚应养血益气,发热日久应兼顾阴液,阳虚应温阳以托邪外出,同时防治滋腻太过而化生湿、热、郁之邪。临床中应紧抓虚、湿、热、郁病机,辨证施治,使虚得补、湿得化、热得清、郁得开,方可收获疗效。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是以性味辛、甘、温的草药作为方中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血亏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证或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在长期的难治性内伤发热中应用频繁。但对于低热时间不长的病例,只要证型符合,仍可考虑应用。疾病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辨证论治应从整体出发,腹膜透析病人本身就存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临证此类病人时既要把握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又不能忽略患者本证,只有两者充分结合辨证,治病求本,方能切中病机,效如桴鼓。本文介绍了"甘温除热"法治疗腹膜透析患者短期低热验案1则,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伟 《中医研究》2009,22(6):54-55
发热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依据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所谓内伤发热是相对于外感发热而言的,其发热不是外感六淫,而是因机体内部种种因素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的体温一般不会太高,持续时间随病机的不同而不同。近年来,笔者在治疗内伤发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热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疫病和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转归预后及其预防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温病学、伤寒论学的基础上,但又与之不同,它更强调临床诊疗规律。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不断变化,新疫苗的开发研制,使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新型传染病的出现。2003年春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疫病范畴,它给我们热病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围绕新发传染病和一些疑难未决的病症,热病学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临床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々的成绩,现就一些研究热点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