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告肾移植术后5例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分别对印片及组织进行银染和HE染色。病变为上皮细胞脱落,有时增生呈立方状;炎症反应;各种类型渗出物(包括泡沫状渗出物、泡沫细胞团及絮状蛋白渗出物)等3种改变。重点讨论了本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对不典型病变形成机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地塞米松磷酸钠诱导下建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mg/次,2次/w;后者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大鼠的发病情况,并每隔3周两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大鼠第6周开始发病,肺印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沉渣中查到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及滋养体;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病原学检查阴性。结论 在地塞米松磷酸钠诱导下可成功建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与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观察卡氏肺孢子虫及病变肺组织超微结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的可能致病机制。(2)方法 肌注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取其肺组织,按常规方法进行透射电镜观察。(3)结果 电镜下第22-28天即可观察到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以包囊为主;第43-56天达重度感染,以滋养体为主,肺泡腔内多见,肺间质中少见,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也可见到。(4)结论 大滋养体伸出丝状伪足与Ⅰ,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粘连使上皮细胞发生变化。Ⅱ型上皮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肺部危重并发症-肺孢子菌肺炎(PCP)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血液科接受HSCT后发生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23例符合PCP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PCP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21 d;影像CT以弥漫性磨玻璃样渗出影为主。血清β-1,3-D葡聚糖(BDG)中位数为894.25 ng/L,共有91.3%的患者大于60 ng/L;60.9%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10 9/L;65.2%的CD4 +T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200/μL。21例患者在肺泡灌洗液mNGS中检测到肺孢子菌属序列,15例患者为混合感染。治疗上给予TMP-SMX抗肺孢子菌后18例患者好转出院,5例死亡。 结论:HSCT后患者并发PCP为肺部急症,进展较快,常合并混合感染,血清BDG升高对PCP诊断具有指导意义,肺泡灌洗液中二代测序(mNGS)对肺孢子菌敏感性高,及早进行肺泡灌洗,有助于早期诊治,明显降低病死率;PCP患者进展为需要机械通气及高流量吸氧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脏疾病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肾脏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合并弥漫性肺部感染、临床拟诊为PCP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5例临床确诊为其他病原导致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使用mNGS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病原种类和序列,评价mNGS对PCP的检测效能,比较mNGS与传统临床诊断PCP方法(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的效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送检外周血样本37份,其中35份mNGS检出耶氏肺孢子菌(PJ)序列,敏感度94.59%,特异度100%;31例患者为混合型感染,27例检出病毒序列(19例为巨细胞病毒),8例合并细菌感染。对照组25份血标本PJ序列均为阴性。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的敏感度89.19%,特异度56.0%;mNGS的特异度显著高于真菌G联合乳酸脱氢酶检测。结论:mNGS较传统诊断PCP的方法有明显优势,可同时检出混合感染的病原,对免疫抑制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非HIV感染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6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肺孢子菌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特点、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 15例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史,均以发热和干咳、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后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均存在呼吸衰竭[氧合指数(85.8±16.8)mmHg],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1例,高流量氧疗5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阳性2例,肺孢子菌PCR检测阳性16例。16例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联合卡泊芬净与激素治疗,8例痊愈,7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入住ICU时间为3~29 d,平均(13.0±7.1)d。结论PCP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患的机会性感染,对于重症PCP患者SMZco联合卡泊芬净与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艾滋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认识和诊断艾滋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46例艾滋病胸部X线和CT表现。结果20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病变,呈两肺网状合并斑片状、小片状、大片状、结节状及两肺磨玻璃状改变。10例表现为一侧肺部病变,其中1例合并有左上肺空洞。5例仅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11例两肺胸片未见异常。结论胸部影像学表现可反映出艾滋病患者合并的胸部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Since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many patients with end-stage organ failu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infections, however, remain difficult due to the variety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accurate diagnostic methods. The use of fungal biomarkers can lead to an increased diagnostic accuracy, resulting in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The evidence for optimal prophylactic approaches remains inconclusive, which results in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ophylax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andard protocol for prophylaxis remains difficult as previous treatment regimens, which can alter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pathogens, affect the outcome of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Furthermore, the increasing use of antifungals also contributes to incremental costs and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This review will highlight risk factor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iming of fungal infections and will focus predominately on the current evidence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