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6年8月~2003年8月,住院>3d的 216例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28例,感染发生率12.96%,多发生在住院14 d内,上呼吸道感染最高39.29%,其次为泌尿系统17.86%,病原学检查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与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冬眠、意识状态、年龄、住院时间、营养情况等有关.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医院感染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术后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1~2012-03入院时血压〉180/105mmHg,病程〈24h的HICH患者160例,并且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随机分为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A组)80例及指南标准降压组(B组)80例,分别给予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及指南标准降压治疗;观察A、B两组术后再出血及术后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结果A组再出血2例,B组再出血10例,再出血率A组低于B组(P〈0.05);术后2个月A组日常生活能力好于B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比较有效地降低HICH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并能较好地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露曦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98+201-198,201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对比分析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在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前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和疗效.结果 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之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下降11.5%(P<0.05),重残率下降1.6%,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预见性护理措施与传统护理相比,能明显减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6):86-8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及亚低温联合治疗重型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采取早期亚低温联合后期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亚低温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组织氧分压、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预后情况。 结果 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在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24 h、48 h、72 h,观察组的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均较入院时改善(P<0.05),其组织氧分压均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其颅内压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两组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入院时增高(P<0.05),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预后方面,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早期亚低温治疗的疗效优于早期亚低温联合后期高压氧,不仅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还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修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有利于改善其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耿明浩 《医学综述》2014,20(17):3248-3250
目的探讨在行亚低温治疗时患者合适的静脉营养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郧县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92例,按照入重症医学科先后顺序奇数进入行常温下治疗,为常温组,偶数行亚低温治疗,为亚低温组,每组46例,均予以静脉营养,观察达到相同的目标值时,亚低温组及常温组比较在行静脉营养时的脂肪乳、葡萄糖剂量的差异,以及在每日使用复方氨基酸12.5 g时能否达到正氮平衡。结果按照相同的目标值进行静脉营养时,亚低温组及常温组比较在行静脉营养时的日均使用葡萄糖[(145.32±52.13)g vs(151.01±75.02)g]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均使用脂肪乳剂量[(1.11±0.43)g/kg vs(1.34±0.82)g/kg]显著地少于常温组。使用相同剂量氨基酸时均可达到正氮平衡,但亚低温组日均正氮平衡较常温组[(1.85±0.75)g vs(1.24±0.24)g]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在镇静肌松下行亚低温治疗应给予足够葡萄糖供应,减少脂肪乳供应,予以常规剂量氨基酸可维持正氮平衡。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保东  袁先厚  文志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2,4(11):1215-1216,121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8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 ,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控、血糖的监测 ,亚低温治疗组直肠温度控制在32 0℃~ 35 0℃ ,持续 1~ 7d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全部患者 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为 30 0 % ,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 2 5 %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可以明显地降低颅内压、血糖 ,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33℃~35℃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亚低温组20例恢复良好6例(30.00%),死亡6例(30.00%);对照组恢复良好3例(15.00%),死亡9例(45.00%)。亚低温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9例DAI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69例,常温组7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气分析、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0.01)、提高恢复良好率(P<0.01),明显降低颅内压(P<0.01)和死亡率(P<0.05).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辅助亚低温下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评价急诊体外循环(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1999年10月到2011年3月应用ECC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0.5个月-80岁,平均26.0岁。体重4.0-86kg,平均38.2kg。其中在ICU或病房发生心搏骤停6例;在手术室或介入导管室发生心搏骤停5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5例;介入封堵治疗时发生意外5例;术中发生心脏、大血管损伤9例;婴幼儿术前心衰、肺炎、呼吸困难需急诊手术8例,其中3例术前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术前因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6例;介入治疗时发生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4例;左房黏液瘤堵塞二尖瓣口3例;心血管术后因左房、左室破裂、右室出血、残留瓣组织影响人工瓣活动等19例。急诊ECC方法:浅低温64例,中低温15例,左心辅助转流4例,深低温低流量3例。经股-股ECC5例,主动脉和左房插管行左心转流4例,常规插管急诊ECC77例。结果86例中成活79例(成活率为91.86%);术后随访1个月-8年,生存良好。结论尽早建立和改良急诊ECC技术,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提高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