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放大胃镜联合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 FICE)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在常规内镜检查时发现可疑的微小凹陷病变(SDL),则分别用放大胃镜和放大胃镜联合FICE进行观察,参照国外文献,根据病变处腺管开口形态、微血管形态及病变处与周围黏膜的界限三方面指标,初步制定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对病变做出内镜诊断.结果 74处可疑SDL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7例,非癌性病变56例.放大胃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1.18%、94.74%和82.43%.放大胃镜联合FIC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67%、96.49%和91.89%.放大胃镜联合FICE诊断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放大胃镜(P<0.05).结论 放大胃镜联合FICE可以更清晰的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微血管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等微细结构.我们制定的内镜诊断标准,可以更全面的概括了早期胃癌的黏膜微细形态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119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56例,胃镜联合腹腔镜)、腹腔镜组(n=63例)。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恶性潜能分级、核分裂像、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 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腹腔镜组低(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6%)比腹腔镜组(15.9%)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性潜能分级及核分裂像结果、术后2年生存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腹腔镜及双镜联合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当,但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快速定位、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联合胃镜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视胸腔镜(VATS)联合胃镜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36例,位于食管下段24例,食管中段10例,食管上段2例.肿瘤大小1.0 cm×1.2 cm~ 4.0 cm×4.5 cm.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食管黏膜破裂,全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62.7±16.2)min,出血量(60.5±24.6)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1±1.3)d,开始进食时间为术后(2.4±1.8)d,术后住院时间(5.4±1.8)d.术后36例患者病理均为平滑肌瘤.除l例术中发生食管黏膜破裂外,余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 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方法安全、有效,可作为食管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演变规律. 方法 对189例伴有异型增生胃部病变患者用胃镜随访复查,对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变化和转归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胃镜观察189例伴异型增生的病灶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窦.随访时间6个月至8.3年,平均(3.41±2.53)年,随访结果异型增生消退134例占70.9%,其中,轻、中、重度异型增生消退率分别为85.7%、49.0%、36.8%,轻、中、重度异型增生消退时间分别为(1.36±0.62)、(2.54±1.85)、(2.37±1.76)年.189例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患者癌变15例,癌变率为7.9%,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分别为1.7%、9.8%、42.1%,15例胃癌中早期胃癌6例占40.0%. 结论 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具有不容忽视的癌变倾向,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高,用胃镜定期随访复查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在临床工作中应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 复习500例胃镜诊断CAG的活检切片,对胃镜诊断CAG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00例胃镜诊断的CAG中有429例有病理萎缩胃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85.8%(429/500).结论 有370例肠化生.胃镜诊断CAG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镇静深度及适宜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同时检验BIS作为控制变量在丙泊酚输注过程调控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法 160例胃镜患者。根据丙泊酚注入后患者BIS的不同改变,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BIS降至80~75时;B组BIS降至65~74时;C组BIS降至55~64时;D组BIS降至〈55时停止首次给药。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值、BIS值及进镜顺利率。结果 A、B、C、D各组丙泊酚的首次用量分别为:(1.15±0.34)mg/kg;(1.43±0.27)mg/kg;(1.78±0.31)mg/kg;(2.15±0.27)mg/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镜顺利率分别为17.5%.47.5%、92.5%、97.5%,C、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心率、血压下降明显(P〈0.05)。结论 应用BIS监测患者的麻醉镇静深度和调控丙泊酚的用量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消化胃镜检查的最佳BIS区间为55~6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细电子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75例疑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儿,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超细电子胃镜组47例,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检查;普通胃镜组28例,采用普通胃镜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及依从情况等资料.结果 普通胃镜组依从率为67.9%( 19/28),超细电子胃镜组依从率为100.0%(4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胃镜组恶心、流涎及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39.3%( 11/28)、28.6%( 8/28)、50.0% (14/28),高于超细电子胃镜组的8.5% (4/47)、6.4% (3/47)、8.5%(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普通胃镜组正确诊断率为84.2%(16/19),超细电子胃镜组正确诊断率为95.7%(45/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检成功的普通胃镜组患儿膈肌痉挛、咽痛、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21.1%(4/19)、31.6%(6/19)、21.1%(4/19),超细电子胃镜组分别为0、2.1%(1/47)、2.1%(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超细电子胃镜可达到普通胃镜检查的准确度,但相对于普通胃镜,可提高患儿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邢一鸣 《胃肠病学》2013,(8):509-510
病例:患者女,62岁,因"反复咳痰10年,再发3 d"于2012年10月17日就诊于我院呼吸科。患者10年前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就诊于我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次在我院和外院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3 d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痰量多,黄白痰,咳嗽剧烈时伴胸闷、气喘,可成句连续讲话,能平卧,在外院给予头孢、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未明显改善,第2 d发生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黄色胆汁样,无  相似文献   
9.
戊乙奎醚与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镜诊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戊乙奎醚与依托咪酯在无痛胃镜诊疗中应用的利弊。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于我院行无痛胃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组)48例,诱导用药:阿扎司琼0.2mg/kg、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mg/kg,序贯静脉注射;维持用药:间断给予丙泊酚;B组(依托咪酯组)52例,诱导用药:戊乙奎醚0.01mg/kg、阿扎司琼0.2mg/kg、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15mg/kg、丙泊酚1mg/kg,序贯静脉注射;维持用药:间断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比较2组的诱导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意识消失时、胃镜插入后即刻、胃镜拔出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复视多见于青年人,谵妄多见于老年人。A组麻醉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同时点B组水平(P<0.05),A组意识消失时的血压低于胃镜拔除后即刻(P<0.05);B组麻醉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稍降低,但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胃镜诊疗中推荐应用依托咪酯,尽量避免应用戊乙奎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在胃镜定位下行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及胃底折叠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125 min,术中出血量5~25 ml,未发生消化道漏,术后平均住院5~7 d。 结论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及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客观,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