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152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K—B法检测了400株大肠埃希菌及其产ESBLs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91株,阳性率为22.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要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有大肠埃希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ESBLs是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ESBLs阳性菌的耐药性强且呈现多重耐药,ESBLs阳性菌与ESBLs阴性菌的耐药率有很大差异,亚胺培南为治疗ESBLs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AmpC酶在主要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中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修礼  刘晓宇  孙怡群  樊新 《医学争鸣》2003,24(23):2150-2153
目的:调查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T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结果: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18.9%,52.8%,其中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阴沟肠杆菌为主,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5.4%;绿脓杆菌产AmpC酶和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0%,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3.6%;不动杆菌的产酶率均在8.0%以下,产酶菌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除绿脓杆菌外,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菌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泰能(IMP)的敏感性为99.5%,而对舒普深(CPZ)的耐药率平均为13.8%;非发酵菌对IMP,马斯平(FEP)、CPZ的耐药率平均分别为20.4%,44.3%,18.6%.结论: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非发酵菌,产AmpC酶的菌株已近20.0%,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绿脓杆菌产ES-BLs的菌株也较高,也应该加强监控.对产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重症感染患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点应用泰能或舒普深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337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了解产酶株组与非产酶株组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ESBLs株,采用K-B法测定产酶株与非产酶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31株肠杆菌科细菌为产ESBLs株。1998~1999年度产酶率(12.9%)显著高于1996~1997年度产酶率(4.2%)。产酶株组对3代头孢和氨曲南、安美汀、特美汀耐  相似文献   
4.
E试验监测重症监护病房中40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我院监护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状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发生率,了解四年来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用E试验法测定40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E试验酶试条检阅细菌产ESBL的情况。结果 亚胺培南对所有受试菌保持最高抗菌活性,细菌耐药率仅为7.5%;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仍有较高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16.0%、20.0%、22.5%、23%和26.8%;其它抗生素耐药率在42.8%—46.8%之间。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筛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s产生菌27株,检出率分别为40.9%和27.3%。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所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s菌株都对之敏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株保持较高体外抗菌活性,但2001年分离菌耐药率有所增加。四年资料相比,所测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由1998—2000年的11%—14%增加至2001年的26%,大肠埃希氏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由1998—1999年的45.2%上升至2000—2001年的79.6%,细菌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 亚胺培南抑菌率最高,对ESBLs产生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抗菌药物(尤其是加酶抑制剂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已造成细菌对其耐药率升高,且对付产酶耐药株感染逐渐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34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以利于药物治疗。方法 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琼脂稀释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亚胺培南敏感率85.8%,107株菌的MIC在0.125~4.0μg/ml之间,美洛培南敏感率94.0%,126株菌的MIC在0.125~4.0μg/ml之间;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40.3%,44株菌的MIC在0.125~16.0μg/ml之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56.0%,59株菌的MIC在0.125~16.0μg/ml之间;头抱西丁敏感率47.0%,63株菌的MIC在0.125~8.0μg/ml之间;左氧氟沙星敏感率61.9%,83株菌的MIC在0.125~2.0μg/ml之间;环丙沙星敏感率53.7%,72株菌的MIC在0.125~1.0μg/ml之间;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64.2%,86株菌的MIC在0.125~8.0μg/ml之间;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均在40.0%以下。结论 抗菌活性最好的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加酶抑制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耐药增加,主要原因是临床过度使用所致,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以外的细菌抗菌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并发二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方法采取常规鉴定方法对ICU送检感染患者的血、尿、痰、分泌物等219份标本进行培养鉴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表形确诊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数据统计时将中敏归于耐药。结果219例ICU细菌感染患者二重感染的132例(60.3%),100例一般病房细菌二重感染只有11例(11.0%)(P<0.01);132例ICU感染患者中,两种细菌混合感染者109例,占二重感染82.6%,其中感染两种产ESBLs细菌16例,占12.1%;3种细菌混合感染者23例,占17.4%;ICU二重感染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上述细菌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 86.4%,肺炎克雷伯菌90.6%。结论ICU患者易出现二重感染、多重耐药,其感染的治疗应慎重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娟  王丽  付红 《四川医学》2006,27(1):34-36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在医院分离及分布情况以利于对产ESBLs细菌的监控和治疗。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细菌,药敏检测卡GNS-437、506进行细菌ESBLs的测定。结果在570株大肠埃希菌、484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8.1%、35.3%、18.6%;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重症监护(ICU)病房最高(50.8%),其次为神经外科病房(38.2%),呼吸科病房(29.9%),其他病房(22.4%);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未发现有高耐药株,中介率6%-10%。结论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的GNS-437,506卡可正确检测产ESBLs菌,ICU病房是产ESBLs菌的主要来源,对产ESBLs菌的治疗以亚胺培南最佳,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变迁. 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认试验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4年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氨酶(ESBLs)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9~2002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总的ESBLs菌的发生率分别为15.9%、14.8%、20.2%、29.6%;产ESBLs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菌株70%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 结论实验室应尽早开展ESBLs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ESBLs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海口地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的种类及其分布,为控制其扩散、预防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双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3年中从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菌的ESBLs,比较菌种、病房及标本间ESBLs阳性率差异. 结果产ESBLs的菌种已达28种,阳性率最高达60%,常见菌的阳性率均达约50%,且3年间的变化多数无统计学意义;ESBLs阳性菌分离率在病室间的差异不大,门诊患者相对住院患者较低,在标本间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结论 ESBLs阳性菌已在海口地区广泛存在,并已成为医院及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本院3年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1~2003年分离的837株大肠埃希菌、216株克雷伯菌用标准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其ESBLs产生率;采用K-B法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大肠埃希菌产ESBLs分离率为2001、2002、2003分别为12.27%、15.90%、30,85%;克雷伯菌产ESBLs分离率为2001、2002、2003分别为23.88%、28.81%、30.00%;产ESBLs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结论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逐年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ESBLs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