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5):65-66
肝热气滞型 [临床症状]:右胁胀痛,有时左胁亦胀痛,胸闷,脘腹胀满,噫气或矢气,食欲不振,口干且苦,小便浅黄,大便或秘或溏,脉象弦涩,舌苔薄白。查体:肝能触及,有触痛及叩痛。化验:肝功异常。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6):73-73
【临床症状】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倦怠无力,短气,腹胀纳差,小便色黄,舌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弱。以肢体疲劳,倦怠乏力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4):76-76
痄腮痄腮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以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民间俗称“趁耳寒”、“颊耳寒”;中医称“痄腮”、“温毒发颐”、“蛤蟆瘟”;西医称“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是因风温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为多见。多发于幼儿,二岁以下的小儿少见、十二岁以上的个别儿童可伴有睾丸红肿作痛,并可引起终生不育。本病预后良好,可获得终生免疫力。也有极个别病例可因温毒内陷而发生痉厥昏厥。痄腮可发于一侧或两侧,患处逐渐肿大,拒按。其化脓者称为发颐,但少见。治疗以疏风解毒,软坚消肿为大法。【临床症状】初时腮部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2):66-66
在祖国医学中,无肝炎、肝硬化这一名词,但是与这种病相类似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上已有所认识和描述,后代医家又有所发展。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应归人中医的天行黄疸类。如《金匮》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其所指,即此类病也。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应包括在胁痛、积聚、膨胀等证候项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11):78-78
妊娠恶阻妊娠二、三月,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心中烦闷,恶闻食臭,或食入即吐,称为“恶阻”。古人有“子病”、“病儿”、“食病”、“阻病”之称。并对恶阻有了详细的描述。《诸病源候论》曰:“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疼,懒惰不欲执行,恶闻食气,欲咸酸果实,多睡少起,恶食。……乃至三四月日以……”。清·《医学心悟》:“眩晕呕吐,胸膈满闷,名曰恶阻。”清·《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怀娠之后,恶心呕吐,思酸解渴,见食憎恶,困倦欲卧”。这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疾患。严重的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其他疾病,甚则引起小产。妊娠恶阻之因,主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医药》2004,11(6):63-64
血证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所见到的出血证,包括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衄血(鼻衄、齿衄)、便血(肠风、脏毒)、尿血、皮下出血(紫癜、肌衄)、妇科崩漏及外伤出血等,中医统称为血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3):75-75
疳积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宜,以致气液耗损,饮食不为肌肤,外形干枯羸瘦,气血不荣,或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形体虚惫,缠绵难愈,甚至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不良后果的一种慢性疾患。古人认为“疳”的含义有二:一曰小儿恣食肥甘生冷等物,严重损伤脾胃功能,形成积滞,日久成疳;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医药》2004,11(10):58-59
6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诸病源候论》日:"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是二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有娠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以养胎,而蓄之为乳汁".所以妇人怀孕之后,经血当断.若妊娠之后,血不养胎,从阴道时时而下,淋漓不断,其轻者称之为"胎漏",或称"漏胎";其重者除阴道来血以外,常伴有胎动下坠,腰酸腹胀等证状,则称之为胎动不安,即西医谓之"先兆流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3):69-70
考中医书籍无“肝炎”的名称,西医谓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而传染。常见的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湿热所引起的天行黄疸相似,无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肝热郁滞所引起的胁痛、痞块、肝郁气滞等病相符。病因有内伤和外感不同,内伤多因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或多食油腻之物,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兼感时邪而发病。如迁延不愈,肝脾两伤,气滞血瘀,酿成慢性。外感则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7):64-65
2.5 哮证 哮证古人包括于喘证中,《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又《五常政大论》:“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匮》:“喘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明·虞天民《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医宗金鉴》:“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文献上喘咳有声、喘喝、喉中水鸡声,皆指哮喘,因哮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此,应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