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镁合金作为骨科植入材料,已经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检索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10年文献,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magnesiumalloy(镁合金),rod(镁合金棒),screwornail(螺钉),boneplate(接骨板)"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2002-01/2011-12的相关文献,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检索与镁合金植入物,镁合金棒、镁合金螺钉、镁合金接骨板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①论著。②综述。③会议记录及摘要。④快报。⑤社论。⑥信件。排除标准:①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②大于10年较陈旧的文献。③未发表的文章。④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主要数据判定指标: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文献的出版时间、来源期刊、文献的类型、学科类别、文献被引情况、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C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388篇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论著位居首位,其中6篇可以确定为经典文献。文献数量2002/2011呈总体上升趋势,MaterialsScienceForum《材料科学论坛》杂志发表文献量最多,42篇,占全部文献的10.83%。结论:对来源于SCI数据库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为了解该领域的概貌、现状和研究者进一步确定热点难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普通和带涂层的镁合金网联合自体颗粒骨植入大兔体内,观察颗粒骨的愈合情况和镁合金网的降解速度.方法:用微弧氧化法在镁合金网表面制成20μm的涂层.将金属网制成直径为8 mm,高度为16 mm的圆柱状.分为A、B、C三组,分别为明胶海绵、普通镁合金网和20μm涂层镁合金网制作圆筒.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自体的髂骨,制成细小颗粒骨,填充于圆筒中,植入白兔的臀部肌袋中.分别在第4、8周测血清镁离子并给予X线检查,观察植入物形态并且骨荧光标记镜下检测.结果:涂层20μm的镁合金网降解速度要慢于普通镁合金网,在X线和直观观察下在3组颗粒骨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差异;3组大白兔在不同时间段的血清镁离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荧光染色带分布和间隔的紧密程度依次是C组最致密、B组次之、A组较为稀疏;3组植入物在大白兔体内未见明显排异反应,组织相容性较好.结论:镁合金植入物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镁合涂层可减慢降镁合金解速度,并且对于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支架在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的支架主要为金属支架,可分为永久性支架和暂时性可回收支架。永久性金属支架长期植入易引起炎性增生、支架内再狭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暂时性可回收金属支架植入后1周内需取出,以避免食管瘢痕修复及支架内组织增生导致其取出困难、远期食管再狭窄复发率高。药物洗脱支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处于临床使用阶段,消化道药物洗脱支架目前处于研制及动物实验阶段;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经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工程材料的发展,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成为食管支架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对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研发的现状和展望进行全面详细阐述,重点介绍支架工艺:支架成型,覆膜改性,载药处理。  相似文献   
5.
背景:可降解支架被认为是血管介入领域继球囊扩张血管成形、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第4次革新,镁合金支架是目前可降解支架的研发热点。目的:综述可降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存在的缺点及研究应用趋势。方法: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2001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录的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相关研究内容,分析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与结论:镁合金作为可降解血管支架的体外研究集中在镁合金降解速度、生物相容性及镁合金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影响。目前的研究显示镁合金支架降解过快仍然是限制其大规模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靶血管在置入支架后需要6-12个月的重建修复期,支架应在这段时间内提供机械支撑,现有的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尚难以达到这一要求。为提高镁合金支架的耐腐蚀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一方面可以考虑选择耐腐蚀性能更好的合金元素,另一方面通过支架涂层等表面改性技术来提高支架的抗腐蚀性能与生物相容性,也是未来镁合金支架研发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树新  杨巍 《医学综述》2015,(2):193-195
随着技术发展和实验探索,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望替代金属永久性支架。应用支架是为发生血管重构和内皮愈合的早期(6~12个月)提供持续的支撑力。理想的可降解材料应具有和316 L不锈钢一样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本身和降解产物是无毒性的,并且可以被生物体细胞和血液所吸收、利用。基于以上所涉及的特性,该文主要论述镁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近期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氟涂层镁铝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镁铝合金组(M组)、氟涂层镁铝合金组(F组)和阳性对照组(P组)4组。细胞毒性实验:将L929细胞在各组的DMEM浸提液中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应用WST-1法测量光密度(OD)值。溶血实验:按GB-T16175-2008《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实验方法》第13部分《溶血试验》进行实验。测量各样本的OD值,计算溶血率。豚鼠最大剂量致敏实验,按照GBJ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进行实验。观察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片后24、48、72h豚鼠皮肤致敏情况。结果各观察期F组的形态分级为0级,M组为4级。各组各观察期内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2.96,P=0.000)。第3天,实验组OD值均高于P组(1.050±0.065 vs 0.292±0.010)(P〈0.05)。第5天、第7天,F组与N组OD值(1.429±0.096 vs 1.622±0.156,0.928±0.040 vs 50.995±0.070)处于同一水平(P〉0.05),均高于P组(0.270±0.015,0.281±0.006)(P〈0.05)。M组溶血率为68.3%,F组为0.8%。24h、48h和72h后N组、M组、F组皮肤均无红斑。结论氟涂层镁铝合金体外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在近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血管内永久植入金属支架造成的慢性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等不足日益显现。支架的生物可降解特性理论上解决了永久性裸金属支架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依据BRS主要成分,可分为生物可吸收聚合物血管支架(BPVS)和可生物降解金属合金支架(BMAS)。镁基BMAS(Mg- BMAS)具有良好的力学结构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人体血管。该文就Mg- BMAS在脑血管、周围血管、循环大动脉和冠状动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其优缺点、相应优化措施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背景:镁是可被人体吸收的常量元素,作为医用生物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目的:综述镁及镁合金在骨科应用中的优点、缺点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1Pub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有关镁离子合金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传统医用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存在生物相容性差、生物力学性能不匹配、需要二次手术等弊端,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可降解性能、生物安全性,并且资源丰富。可在生理电解质环境中通过腐蚀而发生降解的特性,在骨科领域展示了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977年进行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开启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随后经历了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降解支架.聚合物材料可降解支架因径向支撑力不足,降解产物对血管壁产生较持续的炎症等问题,并非完美.近年来发现可降解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持久性.现论述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