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2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66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396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3篇
  1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性延髓麻痹是延髓和脑桥颅神经运动核的变性疾病,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类型.笔者从奇经论治,采用针刺配合肌萎灵注射液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神经根修复时间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神经根性撕脱伤和椎孔外切断实验动物模型,根据动物神经根损伤类型和损伤后修复时间分为A、B、C、D四组,每组16只。A、C组分别将撕脱与切断的神经根即刻回植入脊髓和于椎孔外直接吻合,B、D组将撕脱和椎孔外切断的神经根旷置3周后再重复上述手术。分别于神经根撕脱和椎孔外切断术后3周、3个月、6个月取材。应用组织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技术及神经示踪技术,对神经中枢及吻合口下段神经干检查,观察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情况,进行A、B组和C、D组间对比。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即刻修复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数目、形态、减少程度及周围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发育程度均优于损伤后3周修复组。结论神经根早期修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外周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诊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13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诊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13例病因分析姚景莉,董俭,谢瑞满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组病因未明,主要影响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或锥体束的运动系统变性疾病。自1874年Charcot首次描述本病以来,有关的临床诊断和分型已有很多报道[1]。随着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和L NAME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GSH和L NAME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3d后计算存活率。并测量存活率高的两组和对照组的免疫细胞化学标本的神经元形态学指标。结果 :GSH 10mmol·L-1和L NAME 1× 10 -3 mol·L-1组存活率最高。两实验组轴突长度、树突总长度、树突分叉点数目和胞体面积高于对照组。结论 :抗氧化剂和NOS抑制剂可以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 ,促进神经元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主动肌疲劳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本研究采用踝关节背屈运动形式 ,对胫骨前肌 (主动肌 )疲劳状态下的比目鱼肌 (拮抗肌 )诱发肌电图H波成分进行了观察。并以压迫阻断胫骨前肌Ⅰa类神经纤维传导的方法 ,对比目鱼肌H波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 :(1)胫骨前肌疲劳后 ,比目鱼肌H波明显受到抑制 ,与安静时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2 )胫骨前肌Ⅰa类神经纤维传导被阻断后 ,比目鱼肌H波的抑制现象没有解除。表明 ,胫骨前肌疲劳时比目鱼肌H波被抑制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主动肌内的代谢产物激活了Ⅲ·Ⅳ类神经纤维的感受器 ,Ⅲ·Ⅳ类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增加 ,使Ⅰ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 ,导致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由于丧失骨骼肌和髓鞘胶质细胞提供的神经营养而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以往的研究发现:大鼠和小鼠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成年SD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基因的表达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成  相似文献   
7.
脊髓肌萎缩(SMA)是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而无感觉障碍的综合征。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无力、萎缩和肌束颤动,不伴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雷诺现象是因血管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而致肢端血管痉挛,具体病因不清,引起皮肤的发作性色泽变化,遇寒冷出现苍白、紫绀、发红并伴有麻木或疼痛。表现为两病同时出现尚未见报道,本文就1例伴发雷诺现象的SM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运动神经疾病与外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根椎孔外断裂后神经根直接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取4~6月龄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 g.手术分离左侧C5~7神经根至臂丛神经干部,于椎孔外根干交界部位切断C5~7神经根,切断后即刻吻合(实验侧);右侧不作处理(对照侧).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周,3、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BDA神经示踪技术,观察肱二头肌湿重变化,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内尼氏体数目及形态的改变,周围神经纤维再生数目、距离,轴索和髓鞘发育情况.结果 大鼠术后存活良好.实验侧术后呈跛行步态,出现展爪反射;3个月后展爪反射消失;对照侧正常.大体观察,实验侧术后6个月内神经粘连加重,吻合口两侧神经干干瘪,无光泽;对照侧正常.术后3周和3个月实验侧及对照侧肱二头肌湿重分别为(0.28±012)、(1.37±0.33)g和(0.58±0.10)、(1.36±0.3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分别为(1.39±0.31)、(1.37±0.38)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脊髓和上干改良Marsland与LFB双重染色后观察脊髓内神经元数目减少,胞体由肿大到皱缩,细胞核和尼氏体减少;上干内染色完整的神经纤维逐渐增多,神经轴索较细,髓鞘淡染.术后3周、3个月、6个月实验侧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数目分别为对照侧的84.5%±3.2%、74.4%±4.5%、73.7%±3.8%.实验侧肱二头肌HE染色观察术后3个月内变性明显,之后逐渐恢复;对照侧无明显变性.术后6个月神经纤维BDA染色观察:神经越靠近近端,髓鞘着色越明显,轴突越粗大:越靠近远端时情况相反,并可见到轴突中断.肌皮神经入肌点处偶见阳性标记的神经髓鞘和轴突.结论 臂丛神经根椎孔外断裂即刻吻合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坏死比率为20%~30%,残存神经元多为受损神经元,再生神经纤维表现为动力不足和发育不全,对终末器官功能恢复无意义.肱二头肌恢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绝经大鼠模型的研究,阐述了雄激素撤退对支配雌性大鼠排尿控制肌肉(尿道内括约肌和耻骨尾骨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实验动物共分为5组,其中2组行卵巢切除术;2组假手术组作为对照;1组行卵巢切除术同时给予双氢睾酮。所有大鼠均进行血清睾酮测定,在脊髓的相应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