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0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99篇
临床医学   235篇
内科学   40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754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65篇
  3篇
中国医学   45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采集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熊去氧胆酸胶囊)50例与研究组(消石利胆胶囊)50例,比较不同药物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溶石有效率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SA评分、PPI评分、PRI评分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VSA评分、PPI评分、PRI评分更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胆固醇结石性胆囊炎治疗中,消石利胆胶囊与熊去氧胆酸胶囊均能够达到确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消石利胆胶囊的溶石效果与腹痛改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及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该院住院并确诊为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小婴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针5 mg/(kg·次),2次/d,2周,口服熊去氧胆酸5 mg/(kg·次),2次/d;治疗组再加双环醇片1 mg/(kg·次),2次/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t=2.000)、碱性磷酸酶(t=12.321)、血清总胆红素(t=2.321)、血清直接胆红素(t=5.543)及谷氨酰转肽酶(t=15.432)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t=1.913)、碱性磷酸酶(t=11.134)、血清总胆红素(t=1.653)、血清直接胆红素(t=1.677)及谷氨酰转肽酶(t=13.537)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较,对照组谷丙转氨酶(t=1.655)、碱性磷酸酶(t=1.982)、血清总胆红素(t=1.753)、血清直接胆红素(t=1.688)及谷氨酰转肽酶(t=2.101)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抗CMV-IgM(χ2=8.076)及CMV-DNA(χ2=22.634)转阴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双环醇联合更昔洛韦、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能够降低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降低胆汁酸水平,促进肝细胞恢复,效果显著,能缩短病程,加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主要特征是:母体难以忍受的瘙痒症,血清胆汁酸升高(≥10μmol/L)以及胎儿死亡风险的增加。最近,确定了一个与影响胎儿损害相关的界值,即血清胆汁酸≥40μmol/L。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作研究了熊脱氧胆酸(UDCA)和地塞米松对瘙痒症、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和胎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此,选取了130例患有ICP的妇女,随机分到UDCA组(1g/d,使用3周),地塞米松组(12mg/d使用1周,第2周、第3周使用安慰剂)和安慰剂组(使用3周)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和治疗3周后对瘙痒症和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分娩时记录胎儿的并发症(自发性早产,新生儿窒息,羊水、胎盘、胎膜的胎粪染色)。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仅在UDCA组中,丙氨酸转氨酶(ALT)(P=0.01)和胆红素(P=0.002)明显减少。在血清胆汁酸≥40μmol/L的ICP妇女的亚群分析中发现(n=34)UDCA对瘙痒症(减轻75%)、胆汁酸(下降79%)、ALT(降低80%)和胆红素(降低50%)也有明显效果,但对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地塞米松并无减轻瘙痒症或降低ALT的作用,在降低胆汁酸和胆红素方面比UDCA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人工牛黄中胆酸和总胆酸含量测定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胆酸和猪去氧胆酸与硫酸加效产生脱水反应,形成共轭双键,在不同条件下各自在紫外区产生相同特征吸收峰,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照品比较法进行人工牛黄中胆酸和总胆酸的含量测定。经实验证明方法可行,较现行卫生部标准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易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甘胆酸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的水平,我们随机检测了284例乙肝5项查体者的血清甘胆酸(CG),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性胆管炎,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肝内胆管,特别是肝内小叶间胆管.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抗线粒体(AMA)抗体阳性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HBV两种感染模式患者血清CG、β2—MG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ALT、CG、β2-MG浓度变化对HBsAg、HBeAg、HBcAb阳性(A组)及HBsAg、HBeAb、HB鄄cAb阳性(B组)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监测价值。方法将180例HBV感染者按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模式分为A组(94例)和B组(86例)二组,同时选取健康人4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ALT、CG、β2-MG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记物;酶法测定ALT;放射免疫法测定CG、β2-MG。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ALT、CG、β2-M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A组ALT、CG、β2-MG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定血清CG、β2-MG可较早期、较全面的反映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胆酸代谢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黄建容  刘建 《重庆医学》2004,33(7):1113-11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特发于妊娠中晚期的并发症,主要以皮肤瘙痒、黄疸、血清胆汁酸升高、轻度肝功能损害为特征,是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是雌激素水平的增高而导致ICP患者的胆汁酸代谢异常,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鹅去氧胆酸(CDCA)可用于胆固醇胆石症的治疗。它能改变胆汁组成,降低胆汁内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固醇溶解性,使胆石逐渐溶解。但CDCA易被肠道内细菌7-脱羟酶作用生成石胆酸(LC),引起腹泄、腹部痉挛、高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海南143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甘胆酸(SCG)水平,发现各肝病组SCG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SCG升高的程度与肝脏病变的范围,程度密切相关。SCG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阳性检出率比较分别为94.14%,73.6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急性肝炎病人中SCG的变化与ALT呈正相关(r=0.3148.P<0.01),但SCG的阴转较ALT为慢,结果显示SCG在肝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