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94篇
  免费   1430篇
  国内免费   781篇
耳鼻咽喉   203篇
儿科学   197篇
妇产科学   296篇
基础医学   649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8597篇
内科学   3563篇
皮肤病学   168篇
神经病学   3422篇
特种医学   28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4080篇
综合类   14630篇
预防医学   2173篇
眼科学   660篇
药学   5277篇
  63篇
中国医学   2008篇
肿瘤学   280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881篇
  2021年   1006篇
  2020年   832篇
  2019年   827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691篇
  2016年   835篇
  2015年   1014篇
  2014年   1885篇
  2013年   2093篇
  2012年   2886篇
  2011年   3097篇
  2010年   3051篇
  2009年   3160篇
  2008年   3230篇
  2007年   3039篇
  2006年   2962篇
  2005年   2851篇
  2004年   2365篇
  2003年   2111篇
  2002年   1767篇
  2001年   1604篇
  2000年   1006篇
  1999年   800篇
  1998年   777篇
  1997年   687篇
  1996年   625篇
  1995年   455篇
  1994年   352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为对照组,以2017年5—11月收治的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分别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GQOL-74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外伤性脾破裂,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动脉瘤中异常表达的lncRNA,探讨其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重要功能。方法:检测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组织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lncRNA表达谱和mRNA表达谱,并探寻异常表达的lncRNA所靶向的mRNA。结果:lnc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血管比较,血管瘤组织中存在1533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其中520种lncRNA表达上调,1013种lncRNA表达下调。274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分别靶向于188种异常表达的mRNA,共形成了434对lncRNA和mRNA靶向关系。靶mRNA相关的信路分析显示,focal adhesion信号通路可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lncRNA基因与靶mRNA互作关系的网络分析显示,lncRNA n345160、XR_171115.1、NR_027671.2和ENSG00000261903.1在动脉瘤发生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lncRNA可能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lncRNA与编码蛋白的mRNA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或许能为临床探索预防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采用栓塞介入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42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发现420例患者随访至第12个月,复发71例,复发率16.9%。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中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是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针刺、远红外线照射和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儿童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 方法将DMD 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红外线照射和按摩。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90d后(治疗后)进行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2m(含11级楼梯)时间测试,同时进行血清酶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谷草转氨酶(AST) 检测,并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CPK、LDH、AST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结合远红外线疗法和按摩的综合康复疗法联合药物治疗DMD,可显著缩短DMD患儿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改善其血清CPK、LDH、AST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提高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在促进主动脉夹层(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AD全弓置换患者1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心脏移植术患者3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中取AD血管标本。另取3周龄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WT组)、β氨基丙腈酯(BAPN)组(第3周开始饲喂含0.25%BAPN小鼠维持饲料)、BAPN+Dox组(根据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mg/kg Dox,连续5周,第3周开始饲喂饲料同BAPN组),5周后,游离小鼠主动脉,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P53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76±0.05 vs 0.39±0.11),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8.3±8.7)%vs (12.6±1.2)%](P0.01)。BAPN+Dox组死亡率明显高于BAPN组(100.0%vs 66.7%);BAPN+Dox组组织P53蛋白较BAPN组显著升高;VSMC凋亡明显增多,且2组P53蛋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均较WT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可能通过诱导VSMC凋亡,促进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通过对15例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实施B超、CT检查发现,B超检查确诊率为86.7%(13/15),CT检查确诊率为93.3%(14/15),两组检查方法的确诊率统计无区别,P>0.05。10例患者实施保守疗法,4例患者囊肿消失,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预后随访半年病症未复发。结论: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借助B超、CT联合的方式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率。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病发时间、囊肿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疾病效果,提高生活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