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6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62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1398篇
内科学   838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227篇
综合类   2063篇
预防医学   1489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2529篇
  14篇
中国医学   564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498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437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391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铜陵市人民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7年1-12月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7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细菌共34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19株,占20.9%;革兰阴性菌2717株,占79.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3.8%和72.3%,耐甲氧西林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屎肠球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5.3%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1.4%、50.7%和19.4%。肠杆菌科细菌中克雷伯菌属和沙雷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7.5%和36.0%,其他菌属的耐药率低于3%。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80.3%和79.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7%和28.4%。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1.3%(171/546)、0.6%(3/508)和0.7%(3/416)。结论 本院革兰阴性菌呈增多趋势,尤其广泛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高度关注,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丝氨酸联合胸腺肽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环丝氨酸和胸腺肽联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期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T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后试验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胃肠道反应、轻微头痛、轻微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环丝氨酸联合胸腺肽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疗效确切,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6年五年间分离的281株结核分枝杆菌,采用比例法检测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结果。结果:281株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54株,总耐药率19. 22%,耐多药率为5. 70%。结论:结核病人耐药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更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控策略,防止耐药病人及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骨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PRPAE)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骨科住院治疗的101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135例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伤、合并骨髓炎、混合感染、侵入性操作、近1个月使用三代头孢、近1个月使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是骨科感染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科患者多发伤、合并骨髓炎、混合感染、侵入性操作、近1个月使用三代头孢、近1个月使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是骨科感染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危险因素。针对高危因素,加强防控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30-34+39
目的 通过探讨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口服万古霉素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方法 前瞻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2015 年9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86 例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万古霉素治疗分为万古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试验前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血常规、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试验期间粪便培养结果、体温、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试验治疗期间,万古组便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组发热率(29.75%)低于对照组的34.7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万古组抗生素使用率(4.49%)低于对照组的19.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前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PCT、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试验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万古霉素可能提高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粪便转阴率,减少发热及抗生素的应用,降低炎症细胞水平,可能是此类患者一种潜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包括肠球菌在内的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日趋增加,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炎重要的致病菌之一。由于肠球菌对包括几乎所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因此备受关注。万古霉素曾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耐药率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如果能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就有可能减缓或停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干扰素虽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的双重功效,但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也不尽人意。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是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里程碑,疗效确切,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然而长期应用可导致患者产生耐拉米夫定HBV变异株,出现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的反复,甚至可能发生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防痨杂志》2003,25(4):254-256
  相似文献   
9.
儿童呼吸道感染苛氧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889份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分析;分子水平快速诊断败血症致病菌的研究;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评价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测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多态性分析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表皮葡萄球菌携带甲氧西林等五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